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G20杭州峰会的高端与亲民

2016年09月05日 08:13   来源:红网   

  时维九月,G20领导人峰会开启“杭州时间”,全世界瞩目中国。

  作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作为影响世界经济的大事,很多人对G20峰会的定义,就是高大上。这一点其实毋庸置疑,既然称为“峰会”,那自然就代表着高端。

  首先从G20的构成来看,既有美英法德为代表的七国集团,也有中俄印巴南非为代表的金砖五国,还有墨西哥、韩国等中等强国,可以说G20的构成兼顾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不同地域的平衡,这些国家聚在一起,人口占到全球的2/3,国土面积占到全球的60%,国内生产总值占到全球的90%,贸易额占到全球的80%。这样的广泛性、代表性和影响力,足够高端。

  其次从G20的与会人员来看,出席此次杭州峰会的个个是“大咖”。这其中有包括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内的二十国集团成员领导人20位,有包括东盟轮值主席国老挝、非盟轮值主席国乍得、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轮值主席国塞内加尔在内的嘉宾国领导人8位,有包括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内的有关国际组织负责人7位,这样的“豪华阵容”,让峰会“星光熠熠”,足显高端。

  再次从G20峰会的主题来看,杭州峰会把“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作为主题,紧扣世界经济最紧迫的挑战。当前世界经济面临 “三低”“三高”问题,低增长、低利率、低需求,高失业、高债务、高泡沫,杭州峰会阐述对中国经济、世界经济和全球经济治理的看法和主张,致力于寻找开启世界经济复苏的金钥匙,这样的宏大主题,足见高端。

  杭州G20峰会处处显示着高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高不可攀”,事实上杭州峰会在高端之中更彰显着亲民。

  其一,以前的历次峰会都是发达国家唱主角,杭州峰会在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举办,这已经是巨大的改变和进步,也证明了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正在逐步增强。杭州峰会是G20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参与最多、代表性最广泛的一次峰会,这一点既体现在嘉宾国的邀请上,也体现在峰会筹办过程中全方位、多层次的G20外围对话。联合国大会、非盟总部、77国集团,以及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国和小岛国……中国的对话活动覆盖了几乎所有联合国成员,特别是其中130多个发展中国家。打一个比方,如果发达国家是“富人”,那么发展中国家就是“平民”,重视“平民”的声音和诉求,拓展发展中国家的话语空间,从这一点来看,杭州峰会足够亲民。

  其二,关于世界经济的问题,不只是国家和地区的问题,更与每一个普通人息息相关。杭州峰会把“创新增长方式”“更高效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强劲的国际贸易和投资”“包容和联动式发展”等列为重点议题,切中世界经济的“难点”与“痛点”,将为世界经济增长、国际经济合作、全球经济治理贡献中国主张、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如果这些目标都能够实现,对于普通民众的影响是巨大的。解决人民币被人看不起的问题,就能够避免到国外旅游、消费时,先兑换美元再兑换当地货币的问题,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汇差损失,这对普通民众来说就是“赚到了”。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和发展,逐渐打破贸易壁垒,这意味着工作更好找、工资涨得更快,也意味着能够以最便宜的价格买到国外更优质的产品。因为杭州峰会的举办,更多普通百姓从中受益,从这一点来看,杭州峰会足够亲民。

  其三,杭州峰会是领导人的聚会,也是杭州民众的盛会。在翘首以待峰会的日子里,无论是牙牙学语的小童,还是白发苍苍的老者,都将“东道主”视为最光荣的身份。他们攻坚克难提升杭州的“颜值”,他们学习外语欢迎“远方的朋友”,他们倡导文明让美好俯仰皆拾,他们志愿服务绽放灿烂的“西湖笑容”……因为有着太多普通人的参与,杭州才成为了“最好的杭州”,杭州峰会才有了成功的保障和更多的期待,从这一点来说,杭州峰会足够亲民。

  G20杭州峰会,高端在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方案,亲民在为全人类谋求福祉,这样一届高端与亲民并举的峰会,势必留下鲜明的杭州符号,势必留下光彩的中国印记,势必赢得全世界的关注和赞赏。从杭州启航,二十国集团再出发,世界经济再出发!

  文/高永维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