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单仁平:电信诈骗,中国政府并非打得轻

2016年08月29日 07:55   来源:环球网   

  8·19山东临沂徐玉玉被骗案的最后一名嫌疑人昨天被报道投案自首。18岁的准大学生徐玉玉被电信诈骗9900元学费后猝死,几天后,山东另一名大学生也在遭电信诈骗后突然死亡,这两起事件轰动了中国社会,点燃起公众对电信诈骗的怒火。公安部26日发布A级通缉令,徐玉玉被骗案4名主要犯罪嫌疑人于当晚被抓。

  徐玉玉被骗案迅速告破,给人以这类案子打击起来非常容易的印象,人们进而产生为何公安机关不将犯罪分子迅速一网打尽,而会有许多电信诈骗案迟迟抓不到嫌犯的疑问。也有人抱怨,一旦遭电信诈骗,看来找记者比找警察“更管用”,因为舆论把一个案子炒热,它才有可能“迅速告破”。

  客观说,电信诈骗正以难以置信的速度成为新的全球性犯罪领域。台湾出了那么多电信诈骗犯,这方面形势的严峻可见一斑。数据显示,欧盟范围内的电信诈骗每年造成数十亿欧元的损失,仅德国到2013年底就已有32万名电信诈骗受害者,其中大部分是老年人。

  电信诈骗的技术门槛很低,做一个可以拦截消费者数据并发送欺骗性信息的“伪基站”只需几千元人民币成本。此外电信诈骗犯罪经常是异地的,甚至是跨国的,打击它们所要付出的办案成本往往很高。

  大陆公安机关今年以来多次从马来西亚等国引渡台湾籍电信诈骗嫌疑犯,两岸就此发生过争执,但大陆方面态度坚决,说明国家打击电信诈骗的机器一直在运转着。

  然而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有亲朋好友或者自己接到过电信诈骗信息,这告诉我们,低成本的电信诈骗已经成为当下社会诈骗的主要种类。过去社会上的各种诈骗行为加起来有多少,如今的电信诈骗总量就会大致有多少,甚至可能更多一些。

  互联网技术使电信诈骗犯可以通过群发的方式搞“广种薄收”,总会有人因缺少知识和警惕性不高被他们网住,导致悲剧重复上演。

  解决电信诈骗问题是系统工程。首先公安机关要加大办案力度,将电信诈骗作为重点打击的犯罪行为。公众有一些意见,原因之一是他们了解到的警方所做的这方面工作不是很多,不像政府对于维稳,如打击造谣等做得那么突出、明显。引渡台湾电信诈骗嫌犯,媒体报道的主要是两岸纠纷,对于最终破了多少案子,追回多少受害人的损失,社会几乎一无所知。

  除了警方努力,电信运营商和银行系统加强监管、承担起它们的责任亦是重要一环。能采取措施阻止电信诈骗而未采取应有措施的运营商和银行,应当受到处罚。过去这方面是否有行动,公众同样不了解。

  最后,社会相关机构和电信运营商应共同开展面向所有手机用户的反电信诈骗教育。所有社会成员提高警惕,并且有最基本的辨别能力,这同样是减少电信诈骗案发生率的重要条件。人们的警惕性高了,不那么容易被骗了,电信诈骗的成本自然随之提高,从事相关犯罪的吸引力就会下降。

  中国电信应用的发展速度极快,而相关社会治理、包括人们的自我保护能力没有跟上,使得我们的社会成为全球电信诈骗的重灾区之一。非常希望徐玉玉被骗案成为向中国全社会敲响的警钟,这一悲剧回头看将是我们向电信诈骗集体宣战的转折点。(作者是环球时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斩断电信诈骗黑色产业链    2016年08月29日
  • ·根治电信诈骗须铲除黑色产业链    2016年08月2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