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证明乱象要“求质不求量”

2016年08月26日 07:52   来源:红网   余祖欣

  昨天上午,北京市召开覆盖各个街道乡镇的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电视电话会议,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开花结果。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安顺对“放管服”改革推进工作进行部署。其中200余项由基层开具的证明中,充斥着“怪”“乱”“假”证明,年底将砍掉七成以上,为群众减负。(8月25日《京华时报》)

  立“军令状”、通报问责,整治“怪乱假”证明已然不是“闹着玩”,而类似北京这样,定下时限和目标的地方也确实不少,不论形式如何、目标如何,归根结底是为便捷群众办事,彻底清除“奇葩证明”带来的行政累赘,为简政放权提供更进一步的细节动能。

  诚然,诸如“你妈是你妈”“我还没死”的证明屡屡被曝出,公众一方面讶异于如此咄咄怪事的泛滥,一方面期盼办事轻松一些、流程减少一些、体验便捷一些。当前,一些证明的开具确实存在一种乱象,这边要那边证明、上级要下级证明……仿佛谁都需要一颗其他部门单位的“红章”帮助自己规避些问题。早在去年,李克强总理便曾力斥“证明乱象”:“到底是出于对老百姓负责的态度,还是在故意给老百姓设置障碍”?责问之下,俨然也展露出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决心。

  其实,对于证明乱象出现的原因,已然有多方分析到位,各地也确实存在个性问题,再无需赘言。如今,各方整治相继落实,在“减负”与“净化”的同时,也必须把握一个“度”的问题。确实,定目标、定数字,群众更能直观看出工作成绩所在,但关键还要放在质量和实效上,不予重视,还真就有可能过了头。举例而言,一些证明的开具本就合理且必要,倘若不先予论证和研判,为达目标仓促“瘦身”,结果反而带来了负面影响。同时,更须谨防一些“证明”的整治见短效而不见长效,“量”的减少一目了然,却不想变着形式又“卷土重来”,确实无益。

  简政放权需要且必要,规范证明的开具也是便民之举,一些地方和有关部门尤须注意一点:减量不代表减质,更不能留有后患,解决老问题又带来新问题。其实,不论是个人、集体、企业和有关部门乃至一个地方,都需要对“证明”有一种客观公正地看待,一方面尽快砍掉“怪乱假”等不合理证明,另一方面也不能一味苛求所有证明越少越好、越简单越好。所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或许,我们已经习惯了一些奇葩证明的“笑话”,可总理也说过“这不是笑话!”同时也提出了“让老百姓跑一两次就能办成”的期许,一纸小小的证明,背后承载的更是群众的实益和有关部门的公信力,这时候,有目标、有作为都是好事,不过结果还得老百姓说了算,所谓“居敬而行简”,倘若最终只是“数字”好看,终归还是太肤浅了。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