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不守公德,哪来共享经济

2016年08月23日 08:15   来源:光明日报   马想斌

  共享经济不仅是在构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而且还在根本性地重新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当“互联网+”的浪潮席卷而来,共享经济在潜移默化间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这种经济模式被寄予了社会财富增长的希望。

  风来了,但风口之上刮起机遇的时候,问题也会飘浮。比如,近日有媒体报道,上海出现了分享出行的“摩拜单车”网络线下服务,只要下载一个APP,就能通过GPS定位找到身边最近的那辆“摩拜单车”,然后扫一下车上的二维码,花1元钱可以骑行半个小时,用完之后只要放在街头,会有下一个用户通过APP来寻找、使用。但是在受到热捧的时候,“摩拜单车”也遭遇了一些尴尬事:有的用户把自行车放到了自家的小区过道里,有的锁进了自己的办公室,有的放到人迹罕至的草丛中,故意让下一个用户找不到以方便自己上下班时继续骑,还有的更恶劣,直接破坏二维码让别人无码可扫,甚至有的车已经被运到了昆山花桥,很有可能是被偷盗了……

  这让盯着共享经济风口的许多人一时茫然——如果参与共享经济的个体这般自私,那么社会整体就共享不到有价值的东西,共享经济的模式也会无法继续下去。这是共享经济模式的错,还是共享经济只负责解决经济的问题,而不解决共享时的麻烦?

  共享经济虽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但共享并不新鲜。从古至今,人类社会对于共享并不陌生。笔者记得小时候在农村,稻谷成熟的农忙时节,各家各户相互搭手,今天你家明天我家,收割的效率大幅提高,这就是劳动力分享。受限于条件不足,分享以前只能在小范围内进行,不可能成为一种经济形态。如今,技术革新让信息对称,盘活了闲置资源,使得共享具备了成为经济形态的条件。

  但是,即便成了一种经济形态,共享的本质不能丢失。说到底,过去熟人间的共享是基于礼尚往来的人情,产生人情的基础则是相互信任。而这种彼此的信任放置在社会层面,便是以信用体系为核心的社会公德,比如利人利己的公德、遵守规则与秩序的公德。

  因为社会公德的存在,且能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指引,于是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关系便建立了,共享才能冲破各种壁垒,冲破现实中的垄断,冲破人们脑海中的禁区,成为社会各方自觉规范的商业行为,成为陌生个体之间无芥蒂之心的经济行为。

  我们可以搭陌生人的车,可以请陌生人住到家里,可以去陌生人家里吃饭……我们开始相信形形色色的陌生人,邀请他们进入自己的生活。从这个角度而言,共享经济不仅是在构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而且还在根本性地重新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是,我们多数时候只看到了它作为经济形态的一面,却忽略了它作为人际关系重构属性的基础,即一个社会良性运转的基石——信任、规则与秩序。

  人类有分享的需要,互联网又让分享变得轻松高效。当共享经济被社会与资本追捧,且不断复制到各行各业时,我们应该重新思考,当我们追逐新的社会发展机遇时,是否回头留意过社会发展的基石牢固与否,社会公德之上的规则与秩序是否还在良性运转?如果没有共同遵守的公德,哪来共享的经济?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