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残疾人跟上社会步伐

2016年08月19日 08:28   来源:长江日报   评论员 李杏

  近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对增进残疾人民生福祉、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和全国人民一道共建共享全面小康社会做出部署。

  《纲要》提出,到2020年,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基本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

  《纲要》所提出的任务中,把农村贫困残疾人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对象,这也是当前扶贫工作中最后也是最困难的一个群体。现实中,残疾人与贫困人员在分布上存在显著的交叉,但两者在性质上有区别。相比之下,残疾人所面临的困难几乎是全方位的,从生活到求学就业,他们在个人成长中的每个环节和阶段都困难重重,贫困残疾人的人生之路异常艰辛。

  中国迈入经济高速增长期开始,社会各方面呈现蒸蒸日上的势头,激烈竞争的气氛越来越浓厚,社会运行节奏也在加快。越是这种快速的节奏,越是增加了艰辛攀爬的难度,残疾人在跟上社会发展形势的路途中越来越显现弱势。更快更强的人走在社会前端,但在另一个意义上,相对弱势的群体更容易陷入被忽视的状态。

  “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但与此同时,目前我国仍有相当数量的农村贫困残疾人、近200万城镇残疾人生活还十分困难。这就意味着,如果对残疾人的关怀没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相应提升,那么客观上造成的结果,就是残疾人的实际境遇会与正常人的差距越拉越大,被全社会向高处看齐的目光所遗忘,无法体会和分享到发展的成果。

  从日常生活经验来看,残疾人在社会生活中展现出的,甚至还存在个人成长空间受阻的情况。新闻媒体报道中,时常有残疾考生上大学受阻,残疾青年求职就业被拒绝,残障人士在公共场所遇到各种不便。应当指出的是,由于相关保障制度和服务措施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普及力度,还有许多的残疾人其实并没有出现在公共生活中,没有机会或者出于无奈而放弃了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回避了大众视野的关注,这种“隐身”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

  残疾人在规模上是“少数”人群,但他们的生存状态却是观察和检验一个社会发展本质的敏感窗口。当前我们奋力奔向的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能让所有人共享发展成果的更好的社会形态,包括残疾人和其他弱势群体在内的所有人,在这个奋斗的过程中都是不容忽视的。《纲要》所明确的,就是这样一种让全社会齐头并进的制度保障,对残疾人给予各方面的特别关照和政策倾斜,为全面小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