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惠及残疾人何以要分东西南北?

2015年10月22日 07:02   来源:红网   徐甫祥

  从今年12月1日起,陕西省西安籍残疾人将凭统一办理的爱心长安通卡,免费乘坐市内145条无人售票可刷卡公交车和地铁。而以前免费乘公交车及地铁的各类伤残证件将停止使用。这意味着像段先生这样非西安户籍的残疾人将不能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了。(10月21日《华商报》)

  此前的西安,如同全国许多大中城市,只要是残疾人,地不分东西南北,都可凭残疾证免费乘车。如原籍渭南、27岁的盲人段先生就在这座城市打拼多年,一直使用残疾证免费乘车。可不知何故,现今偏要弃这一通行、简便的作法而不顾,非得弄出个什么爱心通卡来替代,不仅非西安户籍的残疾人将“好景不再”,就是被惠及的西安籍残疾人也得为换新证跑上跑下,落得个“爹嫌娘不爱”的结局。你说,这不是折腾人么?

  不过,对于西安籍残疾人来说,无非就是跑跑腿而已,而非西安户籍的残疾人,却在霎那间失却了原本拥有的“市民待遇”。虽则钱数不多,但那种茫然、那种失落,却会直达他们的心扉,经久不散。或许他们永远都无法理解:偌大的西安城,何以就容不下这些身处异乡的残疾人呢?

  原本一视同仁的残疾人免费乘车,何以“风云突变”?是城市交通不堪重负?显然不是:若允诺正常人免费乘车,或许会导致交通瘫痪,但非西安户籍的残疾人又有几许呢?况且纵是付费乘车,亦是必须的代步工具,并不会因此丝毫减轻城市交通压力。

  是财政资金难以为继?按照一匿名人士的说法,或许有此因素。但即使财政资金吃紧是实,移除掉非西安户籍残疾人这块“蛋糕”就能“止亏”么?比之具有20.8万之众的西安籍残疾人群体,非西安户籍残疾人充其量是个微不足道的小数?何况,缓解财政压力,途径多多,何苦要拿非西安户籍残疾人这个弱势群体“开刀”呢?

  其实,即便此举减缓了财政开支,但无形中失去的“东西”恐怕会更多:譬如,一个城市的担当、宽厚与公平。遍观北京、上海、成都等诸多城市,有哪一个城市是按户籍区分,而把非本地户籍的残疾人排除在免费乘车之外呢?为啥他们能做到的事,西安就不能为呢?说穿了,大家面临的财政压力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是一个城市的担当精神。而且,在一个城市,同是残疾人,只因户籍不同,待遇便天差地别。这种人为制造的落差,只能表明这个城市,缺失宽厚与公平。

  同时失去的,还有法律之尊严:首先,免费乘车,是国家法律赋予残疾人的权益之一,理当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保障,没有例外;其次,任何地区的任何一纸文件,均不能与法律法规相冲撞,否则,不仅违法,而且无效;同时,具有法律效力的残疾证被所谓的残疾人专用免费乘车证取代,不仅有“画蛇添足”之嫌,更是对法律的亵渎。因此,若仅为局部利益,就以地区的一纸行政规定,去妨碍国家法规“落地”,既有违党纪政纪,亦为法律所不容。

  尤让人不解的是,面对记者的质询,相关部门竟然一推三不知。更有甚者,居然以“发展是渐进过程”来搪塞。所谓发展的观点,是指以前未能办到的事,通过努力逐步实现。而西安恰恰相反,明明已经办到的事,却轻言放弃。试问,这是发展?还是倒退?

  当然,距爱心通卡使用还有一个多月时间,相信作为文化古都,西安会以一座城市的良知与担当,接纳所有如段先生这样的非西安户籍残疾人,让他们真正成为这座城市的主人,从而与全体西安市民一道,平等共享城市文明。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免费受教育是残疾人天然的权利    2015年12月02日
  • ·残疾人犯罪 要惩罚更要预防    2015年11月20日
  • ·残疾人画出新彩虹的启示    2015年08月17日
  • ·西安为残疾人授渔值得点赞    2015年05月18日
  • ·愿社会读懂残疾人的心    2014年12月0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