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驻村扶贫不止于给钱给物

2016年08月17日 11:54   来源:中国青年报   胡印斌

  很多单位及官员往往认为给点钱就算是扶贫,并没有真正思考农村贫困的深层原因。这样,一旦输血停止,必然返贫。

  针对有的驻村帮扶干部搞“走读式”“挂名式”帮扶,有的驻村干部“只转转,不用心”“只谈谈,不落实”的问题,今年4月,云南省实施了《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召回办法》。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指出,不称职者一律召回且不得评优、不得提拔。截至目前,已有1117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被召回。(《中国青年报》8月16日)

  村里好不容易来了几个“上面的人”,本想着长期以来被冷落的村子会热闹起来。然而,村民很快发现从“上面”来的人不过是转转、看看、谈谈,更多的就没有了。不要说发展项目、鼓起心劲儿、铲除穷根儿,甚至连打扫卫生、整修街道也不去做。

  这回云南省动了“真格”。绝不允许驻村扶贫队员“滥竽充数”,绝不允许“挂名式”帮扶,绝不允许重点培养的“后备”干部在急难险重的脱贫攻坚任务中“后退”。

  有网友认为,如此措施未免太过严厉——普通公务员既无关系又乏资源,很难给帮扶的村庄带来什么切实帮助。如此说法可能有一些道理,但不是帮扶官员不作为的充足理由。政府当然有评价官员的权力,这也是公共管理的一部分,官员接受派遣去扶贫,当然应该尽心尽力,而不是敷衍塞责。

  扶贫固然要有资源投入,但不止于给钱给物,也包括立足长远,与村民一起找到发展的道路。指望一蹴而就,本来就是中国农村发展迟缓的原因。很多单位及官员往往认为给点钱就算是扶贫,并没有真正思考农村贫困的深层原因。这样,一旦输血停止,必然返贫。

  农村的贫困原因很多,有本身资源禀赋差的问题,也有长期以来公共投入缺乏的因素,而关键性的问题还在于农村缺乏政策性关怀。近几十年来,随着发展重心向城市转移,农村越来越边缘化,已经成为被公共权力遗忘的角落。即便有所谓扶贫行动,往往也蜻蜓点水,很难真正润泽农村。

  此番云南省严厉杜绝驻村干部“走读式”“挂名式”帮扶,可谓找到了破解扶贫的症结。官员不真的沉到农村去,不可能对农村和农民有帮助。农村困于不见政府关怀久矣,但愿经过政府强力的推动,可以激发出官员贴近土地的热情,并在长期的交流互动中为农村找到好出路。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扶贫中的政策创新该怎么做?    2016年08月16日
  • ·西部地区扶贫当增强改革紧迫感    2016年08月08日
  • ·农村地区扶贫开发须突出重点    2016年08月0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