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停止门诊输液 患者不应以快慢衡量疗效好坏

2016年08月17日 07:52   来源:红网   武洁

  作为“最后的给药方式”,输液是国际公认最危险的给药方式。“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也是公认的医学原则。多年来,这个基本原则在中国却出现了重大偏差:各大医院的输液室人满为患,“吊瓶森林”蔚为壮观。去年8月,江苏省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2016年7月1日起,全省二级以上医院(除儿童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今年年底前,全省二级以上医院(除儿童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液。(8月15日《新京报》)

  吃药还是输液,这本不是个哈姆雷特式的难题。事实上,吃药是最常用也最便利最经济的治疗手段,但口服药物的效率不高也是常识;而输液能够使得药物直接进入血液,药物的效用和利用度更高,但滥用输液的副作用同样不小。作为独立且各具优缺点的治疗方式,吃药与输液本不能简单的判定孰优孰劣,“能吃药不输液”,也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医疗真理。究竟该吃药还是输液,关键在于哪种治疗方式更加合适有效,更适于患者的具体条件的疾病情况。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刀切”取消门诊输液,一定程度上也有矫枉过正之嫌。

  不过,放在国内医疗对于输液的过度倚重,输液几乎成为首选疗法的背景下,矫枉过正的确也可以理解,甚至是不得已而为之。有道是“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患者康复之不易。不过,自从有了输液这招,似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病去如抽丝”的境况。现实中,不仅“挂个水来得快”常被医生用来向患者推荐,就连患者群体中,也不乏对“输液好得快”的认同,因此而主动要求医生输液的,也不再少数,有些患者,甚至对医生不给输液还颇有微辞,认为是有良药不用,影响了疾病的康复进度。

  的确,这是一个追求“速度”的时代,什么东西都是越快越好,对于疗效的判断,“快慢”也成了“好坏”的指标,要说也就并不意外。生病的时间长,不仅意味着病痛的拖长,甚至还意味着患者要承担更多经济上的损失。从这个角度来看,“治病越快越好”的诉求,的确也不难理解。

  不过,治病这事儿,“越快”是否真的意味着“越好”,答案恰恰是否定的。不仅如此,“快”往往意味着患者要为之付出更大的健康代价。以输液为例,之所以看似能够快速见效,一则是因为输液的用药剂量往往偏大,二来是直接作用于血液,也加速了药物生效。但正如很多效用更强的药物,往往也意味着副作用更大,输液的这两个使其快速见效的优点,其实也正是其最大的缺陷和弊端所在。“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70%以上的输液为不必要的输液。触目惊心的滥用输液已给人类带来重大灾难,我国已成了重灾区”,而这其实最终都是以公众的健康为代价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加大对门诊静脉输液的监管力度,其实应该提到与抗生素滥用同等的高度来给予重视。而真正意义上遏制滥用输液行为,不仅要剔除医疗部门的逐利诉求,同样也需要增强患者的健康与权利意识,毕竟,作为滥用输液行为的直接受害者,患者其实更应成为最有力的反对与监督者。

  相比不得不矫枉过正的全面停止门诊输液,对于疾病的理解与认知,对于疗法的合理选择其实更亟待矫正。“病去如抽丝”的确可能是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但对于身体的正常修复而言,这个过程恰恰是不能随便加速的,在这个越来越追求快的时代,不妨给对我们的身体有点信心,对自己的健康多点耐心,这或许也是医疗回归健康本源的一个必要前提。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