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输液”切莫一停了之

2016年08月16日 14:58   来源:南方网   木须虫

  去年8月,江苏省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2016年7月1日起,全省二级以上医院(除儿童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今年年底前,全省二级以上医院(除儿童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液。江苏省成了全国第一个全面叫停门诊输液的省份。(8月15日《新京报》)

  能吃药别打针,能打针别输液,这是基本的医疗常识,也是医疗行为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输液是治疗不得已的次优选择,其利与弊相对突出,不管什么病都用输液,不仅是小病大治,过犹不及还是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如滥用抗生素、抗菌药导致病毒的耐药性形成抗生素依赖,出现肺肉芽肿、肺水肿、静脉炎症和过敏反应,以及加重身体代谢的负担等等。

  所以,医疗尽量少选择输液,能不挂水就不挂水,既是医疗理性的回归,也是健康医疗的必然要求,其意义无须置疑。之于实践,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还是针对抗生素、抗菌药类别的管理,这些医疗用药通常都与输液有关。因此,在控制医生处方用药与治疗形式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进而取消门诊挂水,不乏一定的合理性,对这个举措不管是初衷,还是可行性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尤其是对患者而言,门诊不再输液,要输液就得住院,本身就是一种选择的制约,没有谁因为感冒头疼之类的小病去住院,有利于患者的就医回归理性。同时,对于门诊医生的处方权也是一种变相的限制,不能输液意味着,抗生素、抗菌药不能滥开了。取消门诊挂水,通过限制双向选择,可以有效地减轻医疗对抗生素之类依赖。

  当然,门诊禁挂水,并不能替代医生处方的理性,也不十分契合治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刀切有矫枉过正的嫌疑,严格来说不是治本之策。医疗中出现的过度医疗、滥用抗生素、输液依赖,既有患者对疗效速成的盲目迷恋,更有“以药养医”功利医疗内在规律支配,价值取向决定医疗行为。这也决定了,对特定医疗行为的管理,还要堵疏结合,标本兼治。

  比如,加快医疗体制和公立医院改革,提高医生技术服务收费标准,走向“以技养医”模式,让医生处方处方回归理性。如此,医院取消门诊挂水实至名归,门诊治小病,开药、肌肉注射,病大的需要输液的去住院,各负其责,分转有序。倘非如此,一味的取消门诊输液,医院为了创收的需要,或许会把更多的门诊病人转到住院部治疗,换个地方输液不仅使得措施形同虚设、失去意义,还有可能加大患者的看病负担,甚至导致医疗资源不必要的浪费。所以,取消门诊输液后还需因势利导,既要引导患者树立医疗理性,还要改革医疗体制,促进处方理性的回归。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