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保持对人民的敬畏之心信赖之心勤勉之心

2016年08月15日 10:00   来源:南方日报   □罗 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永远保持对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的敬畏之心、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的信赖之心、不断为人民群众谋福祉的勤勉之心,是永远保持对人民赤子之心的要义所在。

  永远保持对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的敬畏之心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实践活动的主体,也是评价实践成果的价值主体。坚持人民立场,敬畏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人民群众是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主体力量,中国共产党95年的发展历程,就是党领导人民艰苦创业的历史,就是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的历史。从革命年代人民战争正义力量的彰显,到建国初期勒紧裤带搞建设的豪情壮志,直至改革开放过程中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创造活力的不断激发,充分证明了敬畏人民、服务人民和依靠人民的重要性。可以说,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是党从小到大、从弱变强、从革命党到执政党转变的决定性因素。

  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敬畏之心须臾不可忘却。越是成就辉煌,越需要保持对人民的谦逊敬畏之心。心有人民,党执政的根基才能牢固。当前,党领导人民开启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新征程,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党的执政才有最坚实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有最为牢靠的保障。

  永远保持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的信赖之心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也在人民。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丧失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力量,要继续发扬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在新时期,要继续发扬和创新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把来自于人民群众的经验推广开来;大力创新网络群众路线工作新思路,善于利用网络平台听取人民群众的要求、声音和建议,从广大人民群众中吸取智慧和力量;向人民群众宣传、解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的大政方针贯彻落实到人民群众中去,形成广大人民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大好局面。

  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力量,要实施正确的人才政策。当今时代,人才成为最可宝贵的资源,形成了“经济发展靠科技,科技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的发展逻辑,大力提升人才素质,发挥人才优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有力支撑。

  永远保持为人民群众谋福祉的勤勉之心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保持夙夜在公的勤勉之心,着力解决当前民众反映强烈的各种问题,不断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永葆赤子之心的最终归宿。

  实现共享发展的诚心。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致力于解决我国发展中共享性不够、受益不平衡的问题,是共享发展理念的基本要求。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发挥好市场机制决定性作用,促进各种要素充分有效配置,推动社会财富较快增长、各种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的同时,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群众。

  促进公平正义的恒心。当今中国,公平正义无疑是改革的最大共识,是社会的最大公约数。当改革进入深水区,人人受益的普惠型改革越来越难以实现时,党必须拿出涉险滩的勇气与担当,具备走钢丝的平衡与智慧,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只有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以增进人民福祉为根本要求,才能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实现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完善制度机制的决心。为防止出现“口头上把人民高高举起、行动中把人民轻轻放下”的现象,需要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把为人民服务的党性修养化为规章制度的刚性约束,尤其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党员干部问责制度,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从而使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保持为民谋福的勤勉之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之心、真真切切改善民众生活的服务之心。

  作者系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本文是广东省理论宣传青年优秀人才培养项目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