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儿时的灌溉渠今日为何成垃圾河?

2016年07月27日 07:15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石广田

  我的家乡在黄淮海平原上,儿时,有一个顺口溜,极其形象地描写了水患和盐碱“两大害”造成的恶劣后果——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遍地蛤蟆叫,产碱不产粮。

  为了改变这种面貌,人们可谓是煞费苦心,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引黄灌溉是当时的最好办法,每年初冬,县里都会组织群众开展挖河清淤活动:一个乡镇一大段,一个村一小段,挖完一条河再挖另一条河,一干就是一两个月。很多村子甚至把食堂搬到工地,为的就是节省时间。我第一次到挖河工地,就被宏大的场面给震惊了:河道里全是人和牲口,肩扛车拉,热闹非凡。挖河的意义不言自明——旱时可以灌溉,涝时可以排掉多余的雨水,保住庄稼填饱肚子才是硬道理。年复一年,水患和盐碱终于被慢慢制服了。

  20世纪90年代,随着“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的实施,很多耕地上都打了机井,人们浇地很方便,不再引黄灌溉。原来那些纵横交错的大小河道,渐渐只作为排水渠,作用减小了一半。一些离主河道较远的支渠、毛渠,被人们填平,种上了庄稼。到了新世纪初,义务工取消了,冬季人山人海的“挖河会战”就此结束。从这开始,挖河的任务全部落在了政府的头上,由于政策规定不允许向农民摊派费用,有钱就挖,没钱就不挖,隔上三五年挖一次河也算是见怪不怪。

  近些年,一些临近村庄的河道,被人们当成“天然垃圾场”,各种生活垃圾、丢弃的旧衣物等堆积如山,挡住水流不说,到了夏天就臭气熏天。地段偏僻的河道,被看作取土场,谁家盖房子需要加高宅基地,就去里面拉土。等雨季河里有了水,不知情的孩子去里面游玩,那些深坑就成了“吃人”的“魔口”。

  也许是县里真的太穷,河上的很多桥梁也很老旧,大多都是三十年以前建造的。尽管桥洞不少,但每个桥洞都通透的,却没有几座。有一年,一条主要河流遇到大雨河水暴涨,水竟然从桥面上过去,幸好人们及时应对,四处围堵,没有发生溃堤事件。有了这样的教训,这些年,政府投资对那些老旧桥梁逐步拆除,新建了一大批新桥。在有些堤防较低的河岸,断断续续还修了一些水泥防渗墙。但乱丢垃圾阻塞河道、随意取土的坏毛病,很多人还是没有改变。

  也许是好些年没有下过大雨了,在很多人眼里,经常干涸的河道一点儿用处都没有。可是,他们对原来的深刻教训,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竟然忘得一干二净。看到今年南方和北方的大雨,造成如此惨烈的后果,真让人担忧。我想,家乡今年没被水淹是幸运,但能保证年年都幸运吗?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