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科学家要少些虚名头,多些真成果

2016年07月25日 08:06   来源:人民日报   思 南

  如果只重虚名头,不重真成果,当所谓的“知名科学家”,不仅会名不符实、贻笑大方,还会助长浮躁学风、败坏学术风气、扰乱学术环境、颠覆价值导向

  不久前参加一场座谈会,与会专家说起这么一种现象:业内有些所谓的“知名科学家”,虽然也有一定水平,只不过其“知名”主要不是因为出色的科研成果,而是因为他们能忽悠、会运作。

  座谈会上调侃的这类现象,可能只是在小范围内存在,却提醒我们:现实中确实有少数科研人员,他们大部分心思并没有花在研究上。比如,有的人热衷于“交朋友”、跑关系,成为圈子内的“活动家”;有的人善于包装,有点成果就美其名曰“重大突破”;有的人除了自己的专业缺乏研究,专业以外的领域门门“造诣”高深,俨然是“全能选手”;还有些人醉心于申请各类人才“帽子”,或者想方设法钻营当主任、升所长……他们固然“知名度”高、“影响力”大,但却因此荒废了业务,空留下一堆耀眼的光环。

  应当说,科学家依靠真才实学和实质贡献成名成家没什么不好。特别是在举国上下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有成就、有品德的科学家应该得到更多关注、更多尊重,也应该有更多“粉丝”、更多崇拜者、追随者,这于国于民都是好事。然而,如果只重虚名头,不重真成果,一味沉迷于投机钻营、忽悠运作,当所谓的“知名科学家”,不仅会名不符实、贻笑大方,还会助长浮躁学风、败坏学术风气、扰乱学术环境、颠覆价值导向,其危害大矣!

  这些“知名科学家”为何能名利双收、甚至呼风唤雨?恐怕得反思其存在依托的现实土壤。毋庸讳言,在目前一些科研资源分配和成果评价过程中,一些善于经营关系、懂得“门道”的人,确实比较容易获得成功;一些有较高社会知名度,或者拥有一定职务的科技人员,通常也容易“中标”、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和苦心钻研、甘坐冷板凳、需要多年积累才可能获得科研成果相比,那些“知名科学家”的成功则容易许多。而正是由于在科技资源分配、成果评价中的非学术因素作祟、行政干预过多,才致使个别学术水平不高,甚至不学无术之人通过种种方式粉饰自己,不择手段谋取名利。

  科技界之所以称之为“界”,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独立的学术规范和评价标准。在科技界,应以学术水平来评判高低,以科研成果来衡量成败。这一体系应不因职务、荣誉、出身而有所照顾,而应唯学术是瞻。因此,国际学术交流时,通常以“某某博士”而不是“某某院士”“某某所长”来称呼科学家,大家谈论的也多是各自领域的研究进展;即便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会因自己的名气在科研竞争中占有多少优势。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科学家还是靠真才实学赢得尊重的,但对于上述少数怪现象也不应麻痹大意,甚至视而不见。科技界应该加强科学共同体建设,坚守学术准则、维护学术道德,勇于向不良现象说“不”。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