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掉了手中的学士帽,没成想“戴”上了高消费的帽子。日前一项调查显示,大部分毕业生的毕业消费“居高不下”。毕业生的花销多靠父母,不考虑自身经济承受能力,花大量金钱,大把时间在吃喝玩乐上,表面看似乎是过了一把致青春的瘾,其实并不利于理性消费观的形成。(据7月21日《人民日报》)
何止是毕业季,目前许多大学生在平时的大学生活中也会出现过度消费的现象,有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月平均消费额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收入和支出之间存在的反差越来越大。大学生本无经济来源,衣食住行全靠父母供给,在这种情况下,却有部分大学生追求高质量生活,从而出现非理性、非科学的畸形消费倾向,可谓危害之大。
过度消费滋生惰性心理。大学生活虽有了相对独立和自由的时间以及空间,但学习仍然是第一要务。然而,一些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却不懂自制与权衡,一旦陷入过度消费带来的物质享受中就不能自拔,从而产生惰性心理,整日懒懒散散,更是视学习为罔闻,舍本逐末,甚至耽误了学业和前程。
过度消费助长不正之风。古人有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一些大学生一旦“用之无度”便会在“取之”上打主意,“巧取”、“骗取”,甚至“夺取”,从而助长了社会的不良风气。前段时间,北京化工大学一名大二的女生一度成为网友热议的焦点。她为了追求过度消费不惜通过校园借贷平台、谎称自己得了绝症和盗窃物品出售等各种途径获取“不义之财”。这名女大学生显然就是被金钱主义和享乐主义冲昏了头脑,自己助长了“歪风邪气”也不同程度影响了周围的风气。
过度消费动摇理想信念。大学生本该拥有高尚的理想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然而,过度消费却往往使其只看重金钱实惠,只追求物质享受,只想着个人利益,从而动摇了最初的理想信念,陷入不同程度的迷茫和困惑,甘心堕入社会的大染缸。
所以说,大学生活还是要“穷过”,有首歌唱得好“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不管是一寸钢,一粒米,一尺布,一分钱,咱们都要用的巧。”“穷过”不丢人,“穷过”更不是消极孤僻,而是要让大学生活更努力,更有尊严,更有意义。比如,做一次“穷”公益,虽不能捐太多钱物,却能够身体力行;比如,谈一场“穷”恋爱,即使没有美酒咖啡,两个人却可以在青涩的时光里一起努力,一起优秀;比如,立一个“穷”志向,不管以后在社会上扮演什么角色,都要立志成为一个无私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充满爱的人。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