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大学生身边大概都会有这样一个朋友:他(她)成绩优异,勤奋上进,事事争先,是老师和同学眼中的优等生。然而,一旦深入了解他(她)的生活状态,你会觉得,他(她)似乎过得并不是那么开心,充满了深深的自责和焦虑。
这个时代对于成功的过度推崇及其衍生的焦虑,早就渗入了大学校园。大家从跨进大学校园的那一刻起,仿佛就铆足了劲儿,企图过上“步步精致”的大学生活——分数要高,课外活动要参加,社交和人脉要努力开发,甚至连谈恋爱都唯恐落后于人。
于是,有的学生为了保证完美的分数,特意去选一些不费劲课,更有甚者,在临近期末时悄悄找老师私聊,说自己毕业之后想出国(且不论真假),拜托老师给个高分。笔者以前也循着这个例子做过类似的事,一开始觉得这个事情挺正当的,毕竟老师随便大手一挥,就是学生金光闪闪的分数和似乎顺理成章的大好前途。直到有一次看了人大哲学系青年教师周濂在《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中写的——他作为老师面对学生提出类似要求时的矛盾心情——我才恍然明白,自己做的事情并不那么正义。周濂大意是说,老师当然希望每一个学生都有大好前途,可如果得到一个高分这么容易,那求知和学习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再者这样对别的学生也不公平。
周濂写道:这学期我收到大量学生来信,都在焦虑于为什么周围的同学如此目标明确,为什么自己依旧懵懵懂懂。出于某种补偿心理,这些学生会一方面忙不迭地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另一方面又强求自己在考试时门门得优。在这种全方位白热化竞争的氛围下,只可能造就彻底的赢家和彻底的输家。都说大学教育正在堕落成为一种“失去灵魂的卓越”,但是在我看来,更可忧虑的是那些赢家并不因此成就“卓越”,反倒可能因为谙熟了各种潜规则而变成蝇营狗苟的现实主义者,与此相对,输家则因为遭遇挫折或不公而成为愤世嫉俗者和犬儒主义者。无论是哪一种结果,都以丧失灵魂为代价。
充满恶性竞争和焦虑的大学生活,哪里有什么赢家和输家,大家都是输家,为了“步步精致”,大家都活得很累。
知乎上的“动机在杭州”先生,曾提出过一个“浙大病”概念,大意是说,他在浙大接触了很多很优秀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别人眼中都是“学霸”、“天之骄子”,但在他们自己眼中,自己很多地方都不如人,还因此感到痛苦。比如,有一个女生成绩非常优异,但“一直没人追”是她的心结,为了减肥,她压榨自己身体的一点一滴。“每当我多吃一口饭,我就会有很深的罪恶感。我觉得我没有尽力,就像现在,我压榨每一分钟时间,每次当我安静下来不做事,我就会觉得没有尽力。就像我当年高考,我在努力压榨每一道题,每一个分数,如果某个题目丢分了,我就会有深刻的罪恶感,觉得我对不起父母。所以我知道自己只考了浙大的时候,我伤心地哭了。”最后她说,“其实你不知道,我身边很多浙大的同学都这样。”
对自己严格要求,事事力求完美,企图过上一个“步步精致”的大学生活,结果身累心累。如何治“病”呢?我们不妨铭记胡适先生说的“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英雄出场时,我们不妨做个热情鼓掌的人。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