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创中心建设引领城市产业创新发展

2016年07月20日 11:51   来源:文汇报   权衡

  我们必须更加注重科创中心建设与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有机融合,在科创中心建设中提升上海制造业的“知识密度”和“产业复杂度”;同时在加快制造业自身创新发展中助推和服务于科创中心建设。唯有把科创中心建设与产业升级转型和创新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二者融合发展,才能真正对接和服务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才能真正体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应有之义

  韩正书记在十届市委十二次全会上指出,“要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加快创新发展”“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同时,也强调指出,“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上有为求进”。这就十分清楚地指出了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与制造业转型升级之间的密切关系,也十分深刻地强调了科创中心建设既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也必然对上海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具有全局意义和影响。

  改革举措促科创中心建设落地生根

  一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提出的“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要求,加快推进科创中心建设,实现了从概念提出、蓝图设计再到具体推进的实践发展和跨越。围绕“科创22条”,上海先后出台了人才改革、众创空间、国企科技创新、科技金融、财政支持、成果转移转化、外资银行、知识产权等多项配套政策,初步形成了“1+9+操作细则”的科创中心建设政策体系和框架,形成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导向和推进计划。

  与此同时,上海根据科创中心建设的顶层设计方案,加快逐项实施和落实,有效解决科研经费运行机制、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创新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研院所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注重各类创新功能核心区、承载区等建设,营造创新氛围和环境,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聚焦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推进多主体 (产学研政和用户等) 共同参与,科研、教育、创新创业深度融合,将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和用户等不同类型的创新主体集聚在一起,有效推进协同创新、开放创新与网络创新。科创中心建设正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落地生根。

  上海制造业转型升级要有新亮点

  上海正在实施的两大国家战略,其实本身都是和产业升级转型与发展有密切关系。

  ———自贸区建设正在推动的服务业的开放发展对上海服务业转型升级与开放提供了重要的机遇,上海服务业正在根据自贸区试点和建设逐步进行开放发展和先行先试,包括金融服务业、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等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也要与上海产业升级转型紧密结合。这不仅包括服务业转型升级要积极对接科创中心,以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推动科创中心建设;还包括制造业的升级转型也要积极对接科创中心,融合发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上海城市发展要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不能完全没有制造业发展,更不能简单模仿一些国际化大都市曾经出现的所谓“去制造业化”,这一点已经在上海城市发展中形成共识;上海为此也专门提出制造业不低于当年GDP增长的25%。实际上,制造业占比倒不是问题,关键在于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国际化大都市要发展什么样的制造业。上海制造业如何对接科创中心建设? 如何在科创中心建设中体现出上海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新亮点和新特点?因此,我们必须更加注重科创中心建设与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有机融合,在科创中心建设中提升上海制造业的“知识密度”和“产业复杂度”;同时在加快制造业自身创新发展中助推和服务于科创中心建设。唯有把科创中心建设与产业升级转型和创新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二者融合发展,才能真正对接和服务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才能真正体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应有之义。

  科学大师与大国工匠当携手发展

  科创中心建设为上海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契机。上海制定了《关于上海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助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要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并将智能制造作为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前沿布局和增强上海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主攻方向。如何借力科创中心建设,使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与之形成融合发展?笔者有五点建议:

  一是要进一步认清科创中心建设与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内在关系。在实践上不能把科创中心建设与制造业割裂开来,要用“科技+制造业”的新思维创新发展中国特色制造业发展模式和适应国际化大都市发展要求的新型制造业,树立“全创新链、全价值链和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新理念。二是要发展能够体现全球城市发展规律和服务经济发展要求的、具有“知识密集型”的制造业和具有“复杂度的”制造业,更好体现“智慧制造”、“知识制造”、“智能制造”等全球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三是要借助“数字革命”本身具有的“包容”“创新”和“效率”的“数字红利”,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发展新型制造业。四是加快培育“科学大师”和“大国工匠”。制造业发展既要有领军人才和创新型大师,更要有成千上万追求卓越的大国“工匠”队伍,提高制造业的质量、能级和精密度,形成中国制造的标准。五是培育真正具有创新和冒险精神的企业家队伍,积极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和商业化运作。让真正的企业家队伍与一流的大师、成千上万的大国工匠形成合力,在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和创新发展中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权衡)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