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7月17日:红旗飞扬,彩球飘飘,礼仪小姐落落大方……在西北某省一场招商会的签约现场,几个项目的签约双方大笔一挥,双手紧紧相握,一派笑意融融的场面。而在场的某市一位部门负责人无奈地对记者说:“这里头我们市的几个项目,早在半年前就签过约了,如今无非是让老板给个面子,再来捧个场。”俗话说得好“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红旗飞扬,彩球飘飘,签约双方双手紧握,这是西北某省导演的一幕闹剧,主要是营造一场笑意融融、经济繁荣的招商盛会。至于是否具体经济效益如何?公众不知其详,只是认为不应该招商引资产不应“捧场摆拍”!笔者想质问一下:招商引资为什么到了如此虚假的地方?究竟是谁导演出如此“招商大片”?地方政府应静下心来反思片刻!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发展本地经济,国内各地区间的招商引资竞争瞬间加剧了。地方政府为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纷纷将招商引资列为一号工程,各级领导亲自带头找项目、谈项目、促投资。有的甚至制定了全员招商办法,所有政府部门都有任务,完不成任务概不提拔。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下,不仅美洲、澳洲、欧洲、南亚等主要外资来源地是它们的战场,北京、上海、天津等一线城市,甚至深圳、青岛、兰州、呼和浩特等二线城市也成为竞争目标。
目前在全国上下追求GDP,希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情况,招商引资所呈现出的乱象已是更加地丰富多彩。进一步追根究底,则在于当地领导政绩饥渴下的急火攻心。他们生怕得罪上门的“财神”,以至于应该严格把关的各种程序都草草进行,甚至根本没有进行。于是发生了这样和那样的问题:
一方面,招商引资招来“伤”,给地方留下的不是经济发展,而是硬伤。一是增加了地方国企的经营风险。按照商务部的统计资料推算,95%的利用外资配套有内资投资,而内资投资多数来自国有企业。按照正常情况,外方寻找国内合资方需要一个过程,通常需要1-3年。为争取到外资项目,一些地方政府开始拉郎配,安排所属国企在原本没有投资计划的情况下同外方合资,有的企业被迫接受了多个项目,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其经营模式被打乱、经营范围被调整、资本结构被改变,经营风险大大增加;二是导致政府政策的扭曲落实。一些地方政府为争夺项目,出台了税收、房租、土地等优惠政策,部分大城市还针对内资项目制定了户口、住房和教育等照顾政策。第一类政策属于补贴政策,通过给予财政补贴,降低企业经营成本。首先,这种补贴是没有依据的,这些企业既没有特别贡献,也没有承担超额成本。其次,这种补贴是不公平的,是对平等竞争的破坏。第二类政策属于照顾政策,大城市通过提供这些照顾,吸引中西部成熟企业到大城市发展。这既不符合中央发展中西部的战略,也违背了这些政策的本意。
另一方面,招商引资引来了“骗资”,一些不法分子却以虚假投资等方式趁机诈骗,大肆敛财。据江苏省苏北某市统计,仅2010年以来,该市发生犯罪案件7件8人,涉案金额达1050万余元,其中涉嫌合同诈骗罪名的就占批捕总数的71.4%。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的诈骗犯罪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从投资到案发前,犯罪嫌疑人都没有履资能力,且根本无力履约;二是一般都利用了地方政府先入驻园区、后实际投资的优惠政策,先注册公司(零资本),然后利用“空壳”公司进行诈骗,从而使得“非法占有他人利益”的犯罪目的被合法外衣所掩盖,且易于得逞。招商引资中的诈骗为何会屡屡得逞?首先地方政府或部门求资心切,面对招商任务,急于完成引资项目,只要有人说想投资,就视之为“上帝”,甚至允许其“先上车后买票”;其次被骗者求成心切、疏忽大意;再就是一些职能部门监管不力。对投资者的真实资信情况不了解,资格审查不到位,导致一些“空壳公司”到处骗人钱财。
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能招来“伤”,引来“骗资”,值得反思。作为干部行为调控杠杆的政绩考评制度,实在还有待完善之处,如何让那些善于作表面文章、搞政绩工程的官员切实得到减少,如何让那些脚踏实地为民做事的官员获得应有的评价和认可,都需要通过这一制度的调整来实现。
招商引资是大事,但不能作为政绩工程,能导演出“捧场摆拍”的“招商大片”更是背道而驰而应以认真、负责任的态度对待,因为我们需要喜剧,而不需要“悲剧”和“闹剧”……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