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七上八下”的主汛期才开始 防汛抗灾要打持久战

2016年07月18日 07:27   来源:新华网   杨绍功

  

  7月12日上午,江西鄱阳湖都昌县东风联圩一处内湖子坝发生决口,陆军某部官兵紧急赴现场抢险,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连续奋战,决口成功合龙,附近稻田和下游村庄免于遭受洪灾。新华社发(傅建斌 摄)

  近期,太湖周边地区降水减弱,河湖水位缓慢下降。虽然我结束了在沿岸某市的防汛抢险报道,但是按照目前复杂的防汛形势,这样的结束恐怕只是暂时性的。

  7月上旬以来,短短几天,该市沿湖的两个镇区已经淹没在洪水里,湖堤出现多处漫堤和决口。军地多方面反复抢险堵漏,与不断上涨的水位打了四五天消耗战。眼看着湖堤岌岌可危的时候,意外地迎来了两个晴天,防汛压力暂时缓解。然而,台风“尼伯特”又接踵而来,地方防汛负责人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尽管“尼伯特”最终消失在了路上,但13日以来的暴雨让当地河湖水位再次提升。

  上述这座城市的遭遇,可以说是7月以来,南方多省防汛抢险工作的一个缩影。据民政部的统计,截至15日9时,强降雨导致江苏、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7省(直辖市)24市(自治州)44个县(市、区)22.3万人受灾,3人死亡,1万人紧急转移安置,直接经济损失达1.6亿元。仅长江中下游五省就已投入57万人巡堤抢险。在这样的损失和工作之后,部分河湖水位却仍然远超警戒,更令人担忧的是“七下八上”的主汛期才刚刚开始。防汛工作即将进入更加复杂而漫长的阶段,防汛抗灾将成为一场持久战。

  要打好持久战,需要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责任落实到人只是第一步。水利部近期公布了长江干流和洞庭湖、鄱阳湖等重要堤防巡查防守行政责任人名单。分段盯守,责任到人,张榜公布,就是要对即将到来的主汛期防汛救灾工作严阵以待。为迎接可能的挑战,准备工作必须细化。只有把防汛工作分片、分段,将防汛责任、巡查抢险队伍、物料物资准备等工作落实到人,才能在需要的时候,见人、见物、见行动。

  犹如汛期河湖水位有高低,在接下来的持久战中,防汛工作也有高潮和低谷,这考验着一线工作人员的毅力和耐力。在此期间,最需要避免的是思想松懈和麻痹大意。防汛工作不能因为河湖水位暂时回落而松懈,更不能因为有几个晴天而袖手观望。科学的状态应该是:高位防溃坝,低位防渗漏;雨天准备抢险,晴天加紧固堤。汛情就是命令,一线人员只有时刻绷紧一根弦,以防备最坏情况的警惕性,扎扎实实做好防汛工作,才能经受住这前所未有的考验。

  要打赢防汛持久战,更需要党员干部展现责任担当。在前一阶段的防汛抢险中,无数党员干部舍小家、保大家,奋战在抗洪一线。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更需要党员干部带头工作、连续作战。当灾难来临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党员干部没有理由后退。近期,湖南、江西等地已问责了多名防汛抗洪不力的党员干部。这不仅是正党风,更是振士气,体现了我们打赢防汛持久战的决心。

  此外,防汛抗灾要打持久战,工作不仅在抗洪抢险,还在受灾群众安置和灾后重建。在防汛抗灾的同时,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前谋划灾后水利设施建设和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恢复等工作都是应当适时着手、统筹推进的。为了保卫家园,为了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要把工作做细,绝不能半途而废,更要防止虎头蛇尾。

  总之,打赢防汛抗灾持久战,我们要有足够的毅力和信心。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中国经济稳增长要打持久战    2016年04月18日
  • ·抗日持久战的战略指导    2015年09月17日
  • ·控烟是场持久战(图)    2015年06月02日
  • ·打好网络清朗持久战    2015年01月1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