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至明年,北京市将在各区县启动中小学校肥胖警示与分级管理试点。疾控和卫生及教育部门将根据每学年学生健康体检结果的变化情况,对学校肥胖防控进行评价,将肥胖防控工作落实到班级,责任到每位教师。
如今到中小学里去看一看,“小胖墩”确实越来越多了。但防止儿童肥胖,还要用上“警示语分级管理”这样的大招?这并非小题大做。据报道,北京上一学年的中小学生肥胖率已经达到了15.6%,意味着100个学生里就有15个学生属于肥胖。不仅北京存在这一问题,在2015年版《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研究中显示,儿童青少年(6~17岁)超重率达到9.6%,肥胖率6.4%,这一数字相比五年前已大大提升。众所周知,肥胖是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主要诱因,国外还有一项研究指出,肥胖青少年更容易受到排斥、朋友更少。看来,小朋友们的减肥大业,不是小事!
怎么减肥?无非是少吃多运动,保持充足睡眠。这个道理并不复杂。但相信很多有过减肥经历的人都知道,与其说减肥是一个会不会的问题,不如说是一个能不能、愿不愿的问题,贵在坚持。因此,要让青少年成功减肥,观念层面、生活习惯上的教育和改变,比“强迫”他们少吃多运动、为减肥而减肥更加重要。而要实现这一改变,学校教育只是一方面。相关部门对学校肥胖防控工作管得再紧,家庭教育不参与进来,效果也是事倍功半。
学校控制得再好,也只管得住在校的几个小时,一离开学校就零食不离手,一回到家就各种垃圾食品开吃,运动再多也减不下来。因此,家长自己首先要参与到孩子的减肥工程中来。可惜,许多家长往往并没有意识到自身的责任。英国一项调查表明,在英国体重超标学生的家长中,有77%都认为自己的孩子体重正常;而在认识到自己孩子体重超标的家长中,有80%认为这不会对孩子的健康造成影响。家长的不重视和“蓄意”纵容,成为解决青少年肥胖问题的一大阻碍。在中国也是一样,有的父母认为孩子“还是胖点可爱”,有的父母觉得孩子还在“长身体”,减肥不是孩子该干的事……这些传统观念,很可能就是孩子肥胖在意识层面上的根源。此外,很多时候家长自身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也让孩子“有样学样”,无形中提升了肥胖的几率。
针对青少年肥胖问题,学校已经行动起来了。但从整体上看,家长恐怕还欠缺一点重视和自觉。学校毕竟只是起到辅助作用,而家长作为孩子观念和习惯的主要塑造者,更应对孩子的体重负起责来。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