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以红色基因凝聚改革的不竭动力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
2016年07月01日 08:11   来源:文汇报   文汇报评论员

  当七月的第一缕阳光穿越地平线,我们迎来中国共产党95岁华诞。在这个伟大的日子里,回首革命战争的严峻考验、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展望全面小康的宏伟蓝图,8800多万党员、13亿中国人民,更加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决心,更加坚定了迈向新的伟大征程的信心。

  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构成当代中国最为关键的“命运共同体”。从上海石库门寻找光明的探路人,到驾驭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领航者,中国共产党走过的95年光辉历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95年。

  95年风雷激荡。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发祥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国革命的圣地、中国经济建设许多重大发明创造的发生地、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海的发展历程是我们党95年奋斗的一个缩影。

  今天,我们纪念建党95周年,就是要让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根植市民心中,转化为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

  让红色基因转化为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必须发扬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的精神传统。创新是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一条基本经验。一部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上海正处在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全面认识、深刻把握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我们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上海工作的新要求,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突破口,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以科创中心建设为载体,当好创新发展先行者,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让创新成为上海发展最鲜明的航标。

  让红色基因转化为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党旗下庄严许下的铮铮誓言,是融入血脉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不变宗旨。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寻梦、追梦、筑梦的起始地。斗转星移,沧桑巨变。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要始终心系群众,践行党的宗旨,永远保持着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冲得上去,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创造新成就、作出新贡献。

  让红色基因转化为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必须进一步抓好全面从严治党。做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从重视“四大考验”到防范“四大危险”;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从“两学一做”到《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正在全面推进。我们要做新时期合格的共产党员。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时刻用党章、用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始终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最前面。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红色起点”眺望未来,“第一个百年目标”渐行渐近。上海的党员干部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干字当头,做好本职工作,谋实事、务实功、求实效,紧紧团结和依靠人民群众一起努力、不懈奋斗,书写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坚守根植深处的红色基因    2016年06月30日
  • ·如何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2016年02月22日
  • ·让红色基因激发扶贫攻坚力量    2016年02月04日
  • ·让红色资源成为发展支撑    2015年10月0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