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以法治之名让英雄安息

2016年06月28日 07:12   来源:法制日报   法制日报评论员

  一段时间以来,“狼牙山五壮士”中的两位英雄葛振林、宋学义的后人葛长生、宋福保起诉《炎黄春秋》杂志社前执行主编洪振快侵害名誉案,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关注,6月27日,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被告洪振快停止侵害、赔礼道歉、消除影响。

  法院的这一判决,不仅明确支持了原告维护抗战英雄及其自身名誉权的请求,而且对一个时期以来社会上一些人任意调侃、消费、甚至抹黑民族英雄、人民英雄的行为亮出了红牌,划出了清晰的司法底线,因而必将受到广泛社会关注,或将作为名誉侵权案的著名判例而载入司法史册。

  关于洪振快是否构成侵权的问题,法院认为,被告洪振快不仅侵害了葛振林、宋学义的个人名誉,而且侵害了相应的公共利益。法院从法律角度对公共利益的范围作出重要论述,“民族的共同记忆、民族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视为社会公共利益。”

  法院的这一判决,是“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对洪振快侵权行为作出的公正结论。任何民族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不断进步,正是由于拥有全民族共同的历史。一个民族历史的主角,通常都是英雄。在一个个令人热血澎湃的英雄人物身上,寄托了一个民族巨大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所有民族成员在缅怀英雄的同时,也在展望民族的未来、汇集前行的动力,古今中外,莫不如是。抹黑英雄、解构英雄形象,其后果最终是让民族的历史虚无化、庸俗化。“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一个没有英雄可供景仰的民族是极度可悲的,一个个民族英雄、人民英雄被消解,将意味着民族历史的终结,最终带来的是民族的消亡。面对如此严重的潜在负面后果,法律必须及时出手。

  洪振快的侵权行为有着十分复杂的背景,这就是历史虚无主义、解构主义思潮暗流涌动,并且在反法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一些人出于各种目的,以学术研究之名行解构历史之实,缺乏对历史、对英雄的起码敬畏和尊重,不顾基本历史真实,为解构而解构,为质疑而质疑,甚至罔顾法治底线把脏水泼到英雄人物身上。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这一思潮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出来,直接威胁到民族英雄的形象和民族历史的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关于本案,法院认为,这些英雄人物及其精神,已经获得全民族的广泛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记忆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核之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任何国家的核心价值观都需要制度予以保障,全民族共同的理想和信念需要通过法治去实现。面对着变幻不定的网络文化和社会思潮,必须通过司法途径还英雄以公道和清白,以法治之名让英雄安息。

  本案一审判决对“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精神进行了全面而完整的阐述,给历史虚无主义、解构主义思潮从法律层面敲响了警钟。民族历史、英雄形象受到法律保护,不容随意侵犯。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歪曲历史、消解英雄意味着背离法治。本案一审判决既是一堂掷地有声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又是一堂深入浅出的普法课,告诉我们每个人,尊重历史、善待英雄不仅是爱国的要求,而且是守法的表现。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这一思潮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出来,直接威胁到民族英雄的形象和民族历史的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关于本案,法院认为,这些英雄人物及其精神,已经获得全民族的广泛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记忆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核之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任何国家的核心价值观都需要制度予以保障,全民族共同的理想和信念需要通过法治去实现。面对着变幻不定的网络文化和社会思潮,必须通过司法途径还英雄以公道和清白,以法治之名让英雄安息。

  本案一审判决对“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精神进行了全面而完整的阐述,给历史虚无主义、解构主义思潮从法律层面敲响了警钟。民族历史、英雄形象受到法律保护,不容随意侵犯。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歪曲历史、消解英雄意味着背离法治。

  本案一审判决既是一堂掷地有声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又是一堂深入浅出的普法课,告诉我们每个人,尊重历史、善待英雄不仅是爱国的要求,而且是守法的表现。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坚韧让平凡成为英雄    2016年07月06日
  • ·为英雄守护有血有肉的历史    2016年06月17日
  • ·“缅怀我们的英雄”    2016年06月03日
  • ·打捞那些沉没于人海的英雄    2016年05月2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