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经济损失915亿元 要编密织牢个人信息泄露防护网

2016年06月24日 11:06   来源:南方网   罗建华

  中国互联网协会23日发布的《2016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显示,从2015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的一年间,我国网民因垃圾信息、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遭受的经济损失高达915亿元。(6月23日新华社)

  当今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刻地改变和影响着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首次过半达50.3%,分别超过全球和亚洲平均水平3.9和10.1个百分点;手机网民占比首超90%。

  当然,在看到我国互联网事业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有过收到垃圾邮件、垃圾短信、骚扰电话和遭遇冒充银行、互联网公司、电视台等进行中奖诈骗的网站,以及冒充公安、社保等部门进行诈骗的情况。一句话,因垃圾信息、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带来的骚扰烦恼及其遭受的经济损失已愈来愈成为一种广为诟病的社会公害,保护网民权益不受侵犯和损害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刻不容缓的紧迫问题。

  透析垃圾信息、诈骗信息等之所以能够存在并泛滥,其中的症结在于个人信息的泄露,而个人信息的泄露原因则是多方面的。从内因上看,主要是我们一些网民信息安全意识的淡薄、信息安全素养的淡化及其维权意识的缺失,比如上网轻意暴露个人信息,随意下载手机应用,随便连接公共WiFi,密码设置过于简单等等,而一旦遭遇个人信息泄露往往也只是忍气吞声,任由它去。从外因上看,主要是相关部门对网络的监管治理不力以及相关执法部门对窃取、买卖、行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惩治处罚不力。

  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想要解决好网民正当权益被侵犯受损的现象,在笔者看来,需要网民、监管部门、执法部门等一体联动、共同用力:

  一则作为网民,要强化个人信息安全保密意识,凡是涉及需要填写和留存身份信息的网站或机构都要提高警惕,多长心眼,尽量避免毫无安全保障措施的情况下随意在互联网上透露过多个人信息,不让不法行为有空可钻、有机可乘。同时,一旦遭遇个人信息泄露的情形,要敢于较真、大胆维权,不能熟视无睹、任其发展,只有人人都拿起维权的武器,才能形成围追和堵截不法行为的强大攻势,使其难有滋生蔓延的空间和土壤。二则作为网监部门,一方面在监管上要加大力度,杜绝监管的盲区和漏洞;另一方面要在技术上改进提高, 夯实信息安全防火墙,让不法行为没有藏身之地。三则作为执法部门,要站在对人民群众权益负责的高度,以“零容忍”的态度保持对网络攻击、窃取贩卖大数据及公民个人信息等违法犯罪活动的严厉打击惩戒态度,最大限度地提高其违法成本和代价,以儆效尤,形成震慑效应。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