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个人信息泄露源于社会诚信缺失

2013年04月15日 07:12   来源:红网   田原

  信息社会,个人信息泄露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据最新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制定新规章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目前正在就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征求意见。(4月12日中国广播网)

  相信每个人对个人信息泄露多少都有点亲身体会。以笔者亲身经历为例,刚刚买房后不久,装修公司的电话马上就来了;报名参加某国家级资格考试后不久,培训班的电话、信函就来了。总之,不堪其扰。

  黑夜给了贩卖个人信息者黑色的眼睛,他们用它来窥探我们的隐私,贩卖牟利。我们不仅要问,为什么我们的个人信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经济利益面前竟是如此软弱无力、任人宰割?经历过信息泄露切肤之痛的我们,一定能够说出很多原因,比如:企业或者个别单位无良,监管缺位,处罚力度不够,相关个人隐私保护法律缺失如此等等。这些笔者也颇为赞成,但笔者认为,个人信息泄露根源在于社会诚信的缺失。

  以上说的有些措施,相关部门不是没采取过,但是个人信息泄露的洪流依然“勇往直前”,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为什么?是因为有些人把基本的诚实信用丢了。试想,我把个人信息交给你,通过付费享受你的服务,你就负有保护我个人信息安全的道义,这是一个基本的诚信要求,是每一个健全的成年人都应知道的道理。但当社会诚信缺失,经济利益取代人们普世价值的时候,这种起码的诚信就成了对唯利是图者的高标准要求。笔者无意否定工业和信息化部征求意见稿出台的积极意义,也由衷地钦佩和相信工信部保护个人信息的努力与诚意,但我不敢对这一举措抱有太多期待。当诚信成为稀缺品,无论你采取什么样的举措都会收效甚微。加强监管、加大处罚力度、完善相关立法只是治标之法,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才是治本之术。

  记得2001年全国高考作文就是要求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不限题材的文章。当时,诚信问题被人们热议,人人呼吁加强诚信建设,但11年多过去了,毋容讳言,我们的社会诚信建设仍不容乐观,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

  只要社会诚信依然缺失,我们的信息就会继续被泄露。只有整个社会形成健康良好的诚信体系,人人都讲诚信,我们的个人信息安全才会有保障。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