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控球打法暴露欧足“锋无力”

2016年06月24日 08:3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公子忽

  欧洲杯的小组赛已经全部结束。令人有些意外的是,在16强的对阵中,下半区充满了“死亡”的味道——欧洲所有拿过世界杯冠军的球队,西班牙、德国、法国、意大利、英格兰,都在这里。

  来到这里的西班牙属于“例外”的那一个。如果不是在小组赛最后一轮1比2负于克罗地亚,原本他们可以进入上半区,避开如此艰苦的赛程。

  这场比赛的结果的确冷门:克罗地亚的主力球员莫德里奇、曼朱基奇、科瓦契奇、布罗佐维奇等并未首发,西班牙则是延续了全主力的阵容;同时,西班牙全场控球率达到62%,还罚失了一个点球。

  是西班牙的控球打法出了问题吗?

  某种意义上说,是的。事实上,首轮一球小胜捷克,西班牙已经暴露出了“无人进球”的问题:全场控球率69%,射门18次,但直到87分钟,才由后卫皮克进球终结比赛。而面对防守有硬度、反击有效率的东欧铁骑,相比于“控制力”,斗牛士们的踢法更多的时候显得力不从心。

  西班牙的落败,可以看作是欧洲豪强首轮表现的一个典型缩影。今年欧洲杯的小组赛,强队和弱队间的差距似乎没那么大,要么被逼平,要么是小胜,总进球数并不多,直到第三轮,3球以上的“大球”比赛才陆续出现。

  为什么进球难?首要的因素是“欧洲无弱旅”,即便是从未参加过欧洲杯决赛圈的球队,或者是阔别几十年重回大赛舞台的球队,其球员也大多在欧洲主流联赛效力,战术素养很高,防守体系性强,如出线的冰岛、威尔士、北爱尔兰;另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是各支队伍中“终结者”的缺乏——数遍24强的名单,真正意义上的强力前锋寥寥无几。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拿2000年的欧洲杯做对比,英格兰的前锋有希勒、欧文,法国有特雷泽盖、亨利,西班牙有劳尔,葡萄牙有努诺-戈麦斯,荷兰有克鲁伊维特,而以防守见长的意大利则有皮耶罗、因扎吉、维埃里,称得上星光熠熠。

  而这也是时代的缩影。以2008年西班牙的崛起为标志,6年间,他们不仅首次登顶世界杯,也创下了卫冕欧洲杯的纪录;他们的核心班底,则是同一时期独步天下的巴塞罗那俱乐部,二者的风格一脉相承:绝对的技术优势、强大的控球能力、一击毙命的杀手锏。

  作为现代足球发展的代表,这种控球打法也给球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球队的整体性更强。但这个体系的弱点在于,一旦没有能够终结比赛的前锋,控球的优势就难以转化为胜势。在巴塞罗那,现在的终结者有阿根廷人梅西、乌拉圭人苏亚雷斯、巴西人内马尔,但在西班牙队,当高效的比利亚、托雷斯隐退,后起的前锋们却没有接过衣钵——本届欧洲杯,主力前锋莫拉塔才24岁,而每次替补登场的阿杜里斯,已经35岁,颇有些“军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的味道。

  与之类似的是德国。德国的主要班底是拜仁慕尼黑,过去3年间在西班牙教练瓜迪奥拉的调教下,拜仁也打起了控球,并沿用到了德国队;小组赛前两场,在“无锋阵”的打法中,德国固然细腻、控球强大,却始终“不像德国”、进球困难。直到第三场,在中锋戈麦斯出场后,反而激活了中前场所有队员,打出了最酣畅淋漓的一场比赛。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在于:欧洲现在盛产的,是中场、边路乃至后卫球员,而最优秀的前锋都在南美。如果模糊解释这个现象的话,大约是因为欧洲更注重战术整体,每个球员都像是一个零件,要精确地焊在球队机器上;而南美的开放,则更多赋予了球员以自由,虽然防守不行,但永远不缺乏观赏性。或许本届欧洲杯落幕之后,会有更多足坛人士思考这个问题。

  世界足球的发展,就如“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天下大势一样,也始终是控制与反控制、控球与高效之间的此消彼长,各领风骚三五年,从来不可能是一种打法包打天下。而这,也正是足球最根本的魅力所在。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奥运热身需要实验精神    2016年07月20日
  • ·当心“过滤泡泡”主宰了你    2016年07月04日
  • ·现在是未来的起点    2016年05月30日
  • ·对女网小花应多些耐心和宽容    2016年05月2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