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关注的不仅是大城市灾情

2016年06月22日 07:56   来源:长江日报   李杏

  5月以来,南方多地遭遇暴雨天气。强降雨导致浙江、安徽、江西、湖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8省份遭受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截至6月20日9时统计,上述8省份25市(自治州)83个县(市、区)369.5万人受灾,22人死亡,20人失踪,19.7万人紧急转移安置,18.1万人需紧急生活救助。6月20日晚,因高水位急剧上升、滨田水库泄洪、昌江洪峰通过叠加作用,江西鄱阳县滨田水库泄洪道河堤出现堤身溃口70多米,附近村庄被洪水围困,汪洋一片。

  每年进入汛期,一些防汛重点地区就紧张起来,水患也成为一个公共议题。从媒体报道的受灾情况来看,今年的“暴梅”来势汹汹,波及区域广,受灾人口众多,并且已经造成了严重的人身财产损失。但是,相比于灾情的凶险,这段时间以来在舆论场中更抢眼的,却是南昌、武汉和上海等大城市的内涝。互联网上大量晒出的渍水照片和调侃,似乎就反映了水灾的主要面貌,不仅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和评议,也再次凸显了城市排水问题的紧迫性。

  大城市内涝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和安全,需要得到重视和解决,但在水灾这个议题中,大城市内涝却不是唯一的问题,甚至也不能说是“主要矛盾”。大城市中某个小区的渍水场景,可以以点带面地反映部分灾情,却并不能代表国内水灾的重点。在舆论焦点之外,还有大量小城镇和农村地区也发生了内涝,以及更多更严重的灾害,这些地方的居民或许没有条件把当地灾情发到朋友圈里,即使发了,大多也是被湮没在其他热门话题里。但是,相比少数大城市,这些地方才是水灾的高危地区,抵抗力薄弱,更加需要帮助。

  同样可能有生命危险,同样会给生活带来不便,但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的生活却难以进入公共视野,在很多切实关乎人的生活品质的议题上,几乎都存在这种冷热不均的现象。究其原因,人们对小地方的“不关心”背后,有一种心照不宣的共识,认为这些地区就是比不得大城市,本身条件有限,多灾多难也是意料之中。一些当地居民也顺从了这种观念,他们常常在网络上形容自己的家乡是“十八线小县城”,对当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严重滞后见怪不怪,表现出无奈和麻木的状态,放弃了相关诉求。

  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个发展的问题,在短时间内或许不能一揽子解决,但这并不意味着相对落后的地区就只能“认命”。得不到舆论的关注,就意味着难以进入公共决策的议事日程,缺少倒逼治理的力量,让人看不到解决问题的动力和希望。本质上,无论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小城镇还是村庄,所有居民的安全和生活都很重要,哪里有问题,哪里就需要治理。只有不断推进协调发展,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才能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