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人民日报:台湾老荣民难道有“原罪”?

2016年06月16日 10:57   来源:人民日报   木 鸣

  最近,一段辱骂台湾老荣民的视频传遍两岸。老荣民指的是1949年前后自大陆去台湾的老兵。视频中,一女子连珠炮般谩骂老荣民是“中国难民”“为什么要台湾人养你们”等。这段两分半钟的视频传出后,遭到台湾各界的一致谴责,认为其言行挑起族群对立,还有人提议要修法禁止族群歧视。

  坦白说,这段视频中的洪姓女子在台湾虽然属于极少数,但若不是她言行“粗鄙恶劣”引起众怒,她针对老荣民的论调并不新鲜。在台湾,近十几年,从政治人物、电视“名嘴”到某些媒体,用“台湾寄生虫”“滚回中国”等侮辱性言辞攻击老荣民,都有例可查。

  人们很难理解,素以温情著称的台湾社会,为何对待老荣民如此苛刻?于情来说,现在还在世的老荣民,十几岁时被带到台湾,从此有家归不得,近40年后,才用泣血的“想家”叩开返乡探亲的大门,而彼时大多数人双亲已逝。他们在台湾生活的半个多世纪,因为没读过什么书,也不懂闽南话,很多人始终生活在贫困线下、社会边缘,多少人终身未婚、孤苦一辈子。这样苦难的经历,谁不会掬一把同情泪?于理而言,中横公路等台湾早期重大工程建设,都有老荣民的身影。他们修路、种树,对台湾发展贡献良多,有人还葬身在工程爆破的路上。今天的台湾怎能不感念他们的付出?但事实却正好相反。如果这次不是洪姓女子太过分,对于谩骂老荣民,台湾社会怕是司空见惯了。

  仔细思量也不难理解。洪姓女子所用的“中国难民”,不是类似奸诈狡猾、道德败坏的普通谩骂,而是一种政治性语言。实际上,不管老荣民个人品行如何,在台湾某些人看来,老荣民这一群体具有不可饶恕的“原罪”。老荣民们在大陆出生、成长,因内战来到台湾,从此扎根宝岛、成为台湾人。他们不仅有难以割舍的乡情,更重要的是,老荣民的经历就是活生生的证词——证明台湾问题源于当时中国的内战,与所谓的“台湾地位未定论”没有半毛关系;证明由台湾问题衍生出的两岸关系,既不是国与国,也不是“一中”和“一台”。这才是老荣民被某些人当作眼中钉的真正原因。

  对于这次洪姓女子“粗鄙恶劣”的言行,台湾不少人谴责其“粗鲁”“不文明”“不负责任”,更指出“没有一个人应该为自己的认同受到歧视”。但老荣民被羞辱的“原罪”,显然已经超越认同的差异,不是反对歧视、倡导尊重与包容所能解决的。要想真正弥平裂痕,最需要的是正视这一特殊群体的存在,体会他们苦难人生背后的历史成因,诚恳地告诉台湾民众,两岸本来就是一家人,生于大陆、长于台湾的老荣民就是最生动的例证。

(责任编辑:邓浩)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