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每吨钢材能赚一箱矿泉水

2016年06月15日 07:37   来源:中国网   谭浩俊

  据媒体报道,截至6月6日,建筑钢材指数西本钢材指数为2150元/吨,较4月下旬的高点下跌940元/吨,跌幅达30.42%;成本指数为1999元/吨,较4月下旬的高点仅下跌217元/吨,跌幅为10%。据此测算,螺纹钢生产企业毛利也由4月下旬最高的812元/吨跌至目前的1元/吨,再次回到一吨钢材利润买不到一瓶矿泉水的状态,多数螺纹钢生产企业已转入亏损。

  应当说,出现这样的现象,并不奇怪。因为,按照目前经济运行及钢铁行业产能状况,并不具备支撑钢材价格上涨的条件。相反,价格继续下跌、钢企亏损加大,才是钢铁行业真实情况的反应。

  要知道,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理论,那就是资本家为了获得剩余价值,宁可将牛奶倒入大海,也不会降价销售缎带消费者。从政治和伦理角度来看,这样做当然应当受到严厉谴责和批判,是为富不仁的表现。但是,从经济和市场角度来分析,又似乎无可指责、无可挑剔。因为,只有供不应求,价格才会上涨,才能维持企业的利润不受影响。反之,就很难说了。如果考虑伦理、道德,就有可能使企业的经济利益受到影响。显然,这是无法满足资本投资者的要求的。

  就我国钢铁企业而言,出现今天这样的状况,既可以看作是市场作用的结果,也可以认为是有形之手干预的结果。如果完全是市场的作用,就不可能出现如此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与有形之手的干预过多是密不可分的。也正是在有形之手的过度干预下,才使利于包括钢铁行业在内的产能过剩行业,始终难以通过市场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每吨钢材只能赚一瓶矿泉水的利润,这听起来很可笑,实质一点不可笑。因为,在产能过剩如此严重的情况下,还能每吨赚一元钱,已经相当不容易了。至少,市场还为钢企留下一丝生存空间。如果绝大多数企业都过不下去了,那才是真正的惨。而按照目前钢铁企业的现状,出现这样的惨状,又似乎是完全应该的。

  现在的问题是,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去产能要求,钢铁行业无疑是“重灾区”,是必须大力度去产能的。可是,从今年以来钢铁行业市场变化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去产能的动力并不是很强。尤其是近一段时间,在钢价出现上涨的情况下,企业又开始大规模复产。一些原本列入清理范围的产能,也死灰复燃,再次生产,以期在钢材价格上涨中获得一份利益。于是,去产能又被地方政府和企业搁到了一边。

  殊不知,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并把去产能列为五大任务之首,并不单纯只是去产能,还包括产品结构调整与优化,包括产品质量的提升和品质的提高。如果仅仅满足于去产能,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就无法达到。至少,效果会大打折扣。

  而从近一段时间以来钢材价格变动而引发的政府和企业行为来分析,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地方政府和企业眼里,就是减少一些产能,且必须是别人减,我不减。这也意味着,每吨钢材的利润买不到一瓶矿泉水,地方政府和企业可能会选择去产能,假如每吨钢材的利润能够买到一箱矿泉水,可能就不会去产能了。至于产品质量和品质的提升,就更不用谈了。

  必须注意,中国的钢铁行业实际是过剩与短缺并存的。一方面,中高端及其以下的产品,几乎没有一个不是产能严重过剩,需要大力去产能;另一方面,高端领域,却又呈现出供应能力严重不足、供应水平不高,所供给的产品难以达到市场要求的现象。特别是一些品质要求很高的品种,更是主要依赖国外进口。如此,就要求钢铁行业去产能的同时,必须在高端领域有新的突破。

  事实也进一步说明,如果每吨钢材的利润能够维持一定的水平,可能就很少有企业去考虑创新的问题,而是会把重心继续放在扩大和增加中高端以下产品的产能上。要知道,如果哪家企业在市场供应兴旺时就把重心转向高端领域产品的研发和创新方面,那么,就可以不受产能过剩的影响。关键是,极少有企业把创新带来的长远利益与扩大产能带来的短期利益结合起来,而是过度在乎眼前利益和短期利益了。

  也正因为如此,钢材价格重新回到每吨利润买不起一瓶矿泉水,可能还是一件好事。不然,去产能工作是很难向纵深推进的,地方政府和企业也不会真心去产能的。不仅去产能,企业还可能转向高端领域研发新的产品,创造新的技术。对钢铁行业来说,必须去产能和创新两条腿走路,并通过创新缓解去产能带来的强大压力。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