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希雨:美国人口中的“新常态”

2016年06月14日 10:22   来源:环球时报   

  在美国发生史上最严重枪击案之后,《华盛顿邮报》刊发题为“新常态:悲剧来临,美国分裂”一文,以枪击惨案为切入点,用“新常态”来概括美国社会面临的诸多结构性矛盾,这引人深思。相对于战后鼎盛时期的美国,当今的美国确实进入了一种美国语境下的“新常态”。

  对于外媒来说,使用“新常态”这个中国人十分熟悉的词汇,已经不是一个新现象。笔者曾在韩国参加一个国际性的年度论坛,该论坛的主题就是“新常态”。自从中国领导人开始用“新常态”这个方法论语汇来分析论述中国经济之后,“新常态”也逐渐成为在国际社会中被频繁使用的词,这恰恰反映出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着全面的结构性变化。

  美国自二战结束以来,经历了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长期繁荣,但同时也积累起越来越多的复杂矛盾。奥兰多一个惨案,就聚集了控枪、同性恋、移民与反恐等好几个敏感争议话题,这的确反映出美国社会正在经历着深刻的结构性改变,这些颇具争议性的问题正在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不同层面构成美国社会的“新常态”。

  从目前美国的社会来看,它才刚刚开始进入“新常态”。一是当今美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已经发生了新变化。曾长期以来为西方社会学家所津津乐道和备加推崇的“橄榄型社会”的丰满腰身,即曾经蓬勃发展、迅速壮大的中产阶级,无论是群体数量占美国总人口的比重,还是中产阶级的财富占社会总财富的比例,今天都已经陷入停滞甚至萎缩的状态。这种新的结构性变化,导致了更多的社会矛盾和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而由此衍生的公共财政问题、贫富差距问题、族裔矛盾问题、再分配等问题,就更加尖锐了。

  二是美国政治的极化现象不断加剧。随着阶级结构的变化,中产阶级的萎缩,“中间区域”明显缩小,政客们长期赖以生存的“政治正确”教义日益失灵。这导致美国的政治极化也成为“新常态”。以前无论是保守主义还是自由主义,在出来说话、做事时都会向中间立场有所妥协。但今年大选中特朗普早已突破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政治正确”底线,且以此赢得大量支持,成为一种“特朗普现象”。

  新的常态显然需要新的应对机制,当然不能依靠老的办法去解决,这可能也是美国媒体引用“新常态”语汇的根本考虑。这种套用本身,其实也沿用了中国领导人的方法论和逻辑,现在西方舆论开始反思新情况和新状态,无论其本意和出发点为何,客观上是在呼唤新办法、新机制。

  但是,对于已经高度成熟的美国社会而言,所谓新办法新机制谈何容易!正因为是新出现的情况,所以还没有人能先知先觉地正确判断和知道哪些措施可以应对当前美国社会的“新常态”。从更广的范畴看,“新常态”所蕴含的最深刻历史意义,则是意味着当今世界开始进入新的探索,这种探索意味着要付出新的代价,甚至是比以前成熟阶段的“常态”中更为惨痛的代价;对此,大家都要为新探索付出新代价做好心理准备。在这点上,世界都一样。(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