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考研率的大学与毛坦厂中学没多少区别

2016年06月14日 09:55   来源:中国青年报   曹旭刚

  在看到母校也开始追求“另一种升学率”之时,难免生出一种很复杂的情绪,如果大学也沦为另一种“高中”,如何能够指望它更好地秉持“大学之道”?

  前段时间,突然怀念大学岁月,于是点开母校官网浏览了一番。在繁杂的校园资讯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母校几乎所有的院系,都召开了考研经验分享会或表彰会。从中不难看出,各个院系的领导都将考研视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不但让考上研究生的学生分享经验,还不吝惜给予他们各种荣誉。

  因为学的是师范,我大学毕业后在中学待过两年,所以对学校重视与追求升学率,有深刻感受。可是,在看到母校也开始追求“另一种升学率”之时,难免生出一种很复杂的情绪,如果大学也沦为另一种“高中”,如何能够指望它更好地秉持“大学之道”?

  当然我也知道,从现实的功利角度出发,不管是母校的大小领导,还是学弟学妹们,无论怎么重视考研,都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母校不是什么名校,底蕴尚浅,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自然不足,加之愈来愈多的单位在招聘的时候,开始将“硕士研究生”当作门槛,考研便成了学校与学生的集体选择。

  严格说来,母校的这种选择,其实并不新鲜。多年前,曲阜师范大学就以“考研基地”的名头闯入公共视线,还掀起了一场口水仗——社会有批评之声,学校及学生多呈愤愤不平之态,觉得“考研基地”的界定是一种侮辱。记得我在山东工作时,询问过办公室一位曲阜师大毕业的同事,为什么你们学校考研的风气这么浓重?考研的成功率也这么高?同事告诉我,曲师地处“小县城”,学校相对封闭,学生也甚少有机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加之,农村出身的学生较多,于是只能拼命复习考研,希望博得一块更好的敲门砖。

  今天看来,我的母校及更多的地方普通大学,重复曲阜师大的道路,其实一点也不意外。这些学校,几乎都有如下特点:要么远离大城市,地缘吸引力不够;要么学校“升本”时间不长,知名度及底蕴不够;要么多以农村生源或城市普通生源为主,几乎没有可以依仗的家庭资源,只能靠苦学考研究生给自己增强竞争力……

  看到这些描述,是不是有些眼熟?没错,每年高考前夕,舆论总会这样分析安徽六安毛坦厂中学这所“高考工厂”。虽然,许多大学对于考研的态度,更多表现为一种鼓励支持,而不像毛坦厂中学对待高考那样不惜代价,但两者背后呈现出来的,都是普通学校与普通家庭孩子的辛酸与无奈。唯一的区别仅仅是,一个属于大学一个属于高中。

  我一直在想,母校的学弟学妹,倘若不走考研这条路,会怎样呢?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出路肯定没有我十几年前毕业时好。那个时候,学校只有两三千学生,师范学院的性质,让我们每个人都不会为工作担心,大不了回到生源地等待分配就是了,虽然收入低一些,但妥妥的事业编制铁饭碗。现在则不一样了,学校上万名学生,僧多粥少,找不到工作也没有分配一说,于是,稍微有些上进心的,便想尽办法给自己增强竞争力,而考研无疑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至少它相对公平。

  大学变成考研基地,当然是件很不正常的事情,但在不正常的背后,却蕴藏着众多难以言说的痛楚。社会对学历的需求越来越高,大部分普通院校的普通学生的出路,却越来越窄了。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