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美关系在“矛盾”中前行

2016年06月13日 10:0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贾秀东

  观察中美关系有许多视角,不同视角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

  日前,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七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在北京闭幕,双方公布了300多项具体成果。看着这些长长的成果清单,人们会意识到,中美之间原来拥有如此广泛的共同利益,如此广阔的合作空间。

  与此场景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近来,美国军机军舰频繁抵近中国南海岛礁临近海域和空域挑衅,中方派出舰机驱离应对;美国政府和军方高官在国际场合不断炒作南海议题,中方针锋相对予以驳斥。看到这样的场景,人们不免担忧中美会在南海擦枪走火。

  再联想到美国近年决定到2020年把60%的海空军力量部署到亚太地区,不断强化亚太同盟体系,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频繁同盟友举行双边、多边军事演习,其对华防范、威慑意味浓厚。

  然而,再将视线转一下,就会看到,中美两国人员往来一年近500万人次,中国在美留学生人数已增至近60万,美方继“十万强”计划(指招揽10万名美国学生留学中国)提前完成之后,又启动了更宏大的“百万强”计划,确立到2020年让100万名美国学生学习中文的目标。两国规模空前、增速惊人的人文交流,很难使人相信两国今后会选择对抗、走向战争。

  每一个场景都是真实存在的,并且是同时存在的。观察中美关系,不能只注视一种场景,而不顾及其他场景。把所有这些不同场景放在一起,中美关系又会给人眼花缭乱的感觉,使人无所适从。这就需要从大趋势和全局把握中美关系。

  第一,中美关系从来就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如今这个矛盾体又有了新发展。中美综合国力对比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国追赶美国的步伐对“美国第一”的战略心理和思维造成巨大冲击,引发美国对自身国际地位特别是亚太地位的焦虑,据此调整亚太战略又引发人们对中美竞争加剧的担忧。目前的中美关系呈现出务实合作与战略竞争同步增加的局面,这在中美关系史上还是第一次。

  第二,在两国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战略抉择之际,合作依然是中美关系的主流。看历史,在中美重新打开交往大门40多年来,双边关系一直在倔强地向前、向上发展。看当前,两国对双边关系极端重要性的认识高度一致,都有搞好中美关系的良好愿望和现实需要。各种吵嚷、推搡没有让中美关系迷失前进的大方向与合作的主旋律。几十个对话合作机制运行基本正常,对扩大合作、管控分歧发挥着重要作用。两国通过对话化解分歧的能力也不容小觑,比如把人民币汇率、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问题引入对话轨道,并成功转化为合作的机遇。

  第三,中国决心走一条新型大国之路,奉行合作共赢的外交战略,美国把中国当成敌人很难。中国的主要精力放在国内建设上,对外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寻求与周边、地区和全球的利益交融。“国强必霸”或者“力量上升意味着威胁增加”这样的逻辑,在中国这里行不通。美国的冷战思维与零和游戏即使一时把中国当成敌手,长期下去也会失去靶标,并且无法得到大多数国家的认可。美国面对的不仅仅是中国的崛起,更多的是一个多极化大趋势。美国难以集中精力对付中国,难以形成周边对华“统一战线”,更不要说全球了。在中国崛起过程中,中美之间要相互调适;在多极化大趋势中,美国更要学会适应。

  个别不和谐问题,不是中美关系的全部。人们无须对中美关系的矛盾大惊小怪,同时,两国也不能对这些矛盾掉以轻心。两国关系在矛盾中前行,确保不被矛盾羁绊,需要双方保持对话沟通,不断拓展合作,尽力管控分歧,用实际行动化解人们对中美关系未来走向的担忧。

  (作者为本报特约评论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