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教育要用好分数评价这把双刃剑

2016年06月12日 08:43   来源:红网   刘传斌

  今年,湖南省的高考作文题为两幅漫画,第一幅漫画上一名学生得了100分,脸上有一个吻,很欣喜:另一名学生得了55分,挨了批评,很沮丧。第二幅漫画上这名原本100分的学生得了98分,得到批评,一脸沮丧:而原本55分的学生得了61分,脸上换成一个吻,满脸欣喜。

  应该说,这两幅漫画是对“应试教育环境扭曲的分数观念”最直观的展示,令人警醒。而前不久媒体报道的“94分被骂哭”“96分成差生”等新闻事件,无不是对此漫画内容和寓意最好的佐证。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说起来,真正视分数为命根的不是学生,而是某些家长和老师。家长看重分数,是怕孩子输给别人;老师看重分数,是因为分数与考评挂钩。前者折射畸形、功利的教育观;后者折射不合理的考评制度。所以,如何理性对待孩子的考试分数,是学校和家庭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分数可以成为升学的制胜法宝,但不等于能力素养。相比分数,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孜孜不倦的学习热情等更为重要。可现实中,很多家长面对孩子的考试低分却接受不了。在分数和成长上难以找到平衡点,无形中就把重心偏向了“分数”。

  分数固然重要,用“分数”评价学生,完全可行。问题是,某些家长和老师的眼里只有分数,很多地方对学生的评价已经异化为“唯分数论”。考98分还被“打”,这样的评价不是对孩子的激励,而是对孩子的伤害。

  从某种角度来讲,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犯错的过程。作为教育者,容不得孩子丝毫退步,本身就是荒谬可笑的。孩子的退步和进步不只体现在分数上,还应该包括除分数之外的兴趣、爱好等个性化的内容。如果把孩子的学习生活窄化为一张试卷、一个分数,其结果只能让很多成绩靠后的学生越加沮丧和厌学,丧失对学校教育的兴趣和认同。

  此漫画原作者夏明说,“漫画展现的是一种现象,是教育的一个细节,希望家长不要一味追求分数。希望和教育有关的人,能通过这样的细节,思考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起到见仁见智的作用。”笔者以为,分数评价是一把“双刃剑”,过分看重,不好;看轻了,更不行。要真正用好这把双刃剑,需要淡化分数意识、发挥其激励效应,并实行多元化的教育评价机制。这不光是对老师和家长教育智慧的考验,更是对相关职能部门及学校教育治理能力的巨大挑战。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