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老龄化加剧、制造业转型升级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我国机器人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但是,随着机器人产业迅速升温,企业数量快速增长,一些地方出现了重招商引资、轻技术创新、轻人才培养的倾向,同质化竞争加剧,产业“小、散、弱”突出,质量保障和市场公平竞争制度亟待完善。
工信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涉及机器人生产及集成应用的企业800余家,其中200多家是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大部分企业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产品主要是中低端机器人。另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两年机器人产业一共出台77项地方性政策,有42个在建和已建的产业园区。地方发展机器人产业的远景目标加起来,甚至是国家机器人产业规划目标的好几倍。
按理说,不具备核心技术的企业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下应该被淘汰,但由于一些地方出台产业扶持政策,一些没有竞争力的企业靠着补贴和优惠政策能够生存下去,好的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中反而不容易成长。一些业内人感叹,机器人产业“劣币驱逐良币”已有苗头,高端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已有所显现。
有鉴于此,当务之急是要实现机器人高端产品和关键零部件的重大突破,实现机器人质量可靠性、市场占有率和龙头企业竞争力的大幅提升。首先,要加快建立健全机器人产业标准体系。一直以来,产品质量、可靠性都是制约我国机器人及关键零部件发展的一大瓶颈问题,行业标准的缺失是造成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按照产业发展的迫切度,研究制定一批机器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构建和完善机器人产业标准体系,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
其次,要加大自主研发的投入,构建机器人产业创新体系。目前我国逾90%机器人企业年产值不足1亿元,在核心技术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应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科技资源、研发力量,组建面向全行业的机器人创新中心,重点聚焦行业前沿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推进科技成果的转移扩散和商业化应用,打造“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载体。在机器人用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及驱动器、控制器等核心部件,要力争性能、精度、可靠性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
再者,各地政府要根据各自优势进行差异化发展。要正确把握机器人技术和市场发展的规律性、客观性和方向性,清醒认识当地发展机器人产业资源禀赋,鼓励政策的着力点要向技术研发、人才聚集、差异化发展倾斜,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与其各地都去做低端整机,不如形成众多业务精湛的专业企业和共生共荣的分工格局,比如机器视觉、定位技术、感知技术、人机接口技术、控制技术等。只要能做到极致,都会有巨大的市场,也更有利于培养企业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实现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创新驱动的发展原则,着力扭转低端化发展的状况。这需要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研究机构等多方共同努力,在相关规划的支持引导下,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实现机器人产业新的突破。(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许红洲)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