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夕,考点附近酒店“高考房”悄然成为“高考经济”的主战场。高考考点周边不少商家借助高考热度推出“高考房”“金榜题名房”等诸多类型房源,价格也抬高不少。去哪儿网披露的大数据显示:高考期间,酒店入住率同比增长85%,一些房价不温不火的旅游假日酒店,仅仅因为临近考点,高考期间的房价却涨了50%。(6月4日《城市快报》)
“高考房”趁考涨价的消息,早不是什么新鲜事,可以说基本上是多少年来各地每年高考都必然上演的常规“节目”,早已有些让人审丑疲劳。而对于“高考房”的趁考涨价,长期以来有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这体现了市场需求和价值规律,反对趁节涨价是对经营者正当市场定价权的亵渎和伤害;另一种则认为“高考房”趁考涨价是对市场自由定价的曲解和过度解读,本质上是对价格法等法律法规根本精神的冒犯,是一种“趁考打劫”。是非曲直,长期以来争论不下,难有定论。
笔者以为,讨论“高考房”趁考涨价到底应不应该、合适与否,应该跳出直接的价格因素和相关的直接法律等规定来看待这一问题,也许更具有建设性、公正性和理应有的深度与广度。
所谓高考房,就是一些宾馆等商家借高考这一特殊节点制造出来的客房营销和借此涨价的噱头而已,用一些吉利的数字或所谓的好听名字(寓意)等吸引考生家长订房消费,与所谓的学生高考成绩并没有真正的必然联系,只是迎合了一些家长或学生的心理暗示而已。就此而言,单纯站在商家的角度,这些营销手段似乎也没有多少不可以和指摘的地方,但其不当的一点在于,这样的营销既然与高考挂钩,深层次上必然要与高考的科学精神存在了交叉。而这,无疑是我们观察“高考房”趁考涨价合适与否的一个关键点。
众所周知,所谓高考,就是通过学生试卷作答的方式考察学生对平时科学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程度。可以说,就高考内在本质而言,也是一种对考生、学校、老师等全社会很多相关方面关于科学的尊重、传播与掌握的直接和间接考察与检验,是对科学精神的彰显与凸显,是一个传播、扎实、再认识科学知识的重要场合和时间节点。
但我们看,在炒作“高考房”现象中,商家要么是以带“6”、“8”的房号或楼层作为吸引噱头,趁机高收费多收费;要么就是以“状元房”等吉利名字作为卖点,趁机抬高房间市价,暂且不说这样的收费合不合适、是否涉嫌价格欺诈等,但就科学精神而言,这些无疑都是与封建迷信有着千丝万缕的或直接或间接、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联系,是一种封建迷信遗毒的再现和侧面反映。
这样,一边是高考在考察、巩固学生的科学知识的掌握与内化程度,一边却是非科学精神的封建迷信充斥、包围学生身边,而且是还是用“高考房”这种带有封建的毒害来彰显(起码是心理上的彰显)学生等相关方面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不但是可笑的、悖拗的,更是对学生坚持和学习科学精神的毒害、掣肘与打击,对这些学生日后人生、社会的危害有多大和多深远影响,不能不引人深思和担忧。
此外趁考一夜价格暴涨,也是一种市场的不公平,也与高考提倡的高考公平、社会公平精神背道而驰。
就这些而言,与相对小范围、短时间的“高考房”趁考涨价所谓伤害法治精神、以及反对这样做损害市场精神和经营者权益等而言,“高考房”伤害最大的无疑还是我们时下最需要的科学精神。毕竟,要有法治精神必先要有科学精神,没有科学精神作为基础的法治精神坚守,无疑就是海市蜃楼,要么昙花一现不能长久,要么根本上就是一种偏执的法制等精神的坚守,从根本上说是站不住脚的谬论。
因此,不管“高考房”有多么高大上的实施理由,有多广大的现实市场需求,按照最大化普及科学精神、最有效培养科学下一代等需要,有关经营者都不应该炒作和提供这样的客房,更遑论在此基础上的高收费乃至“天价”收费。相关方面有必要立即出手,对这样的现象予以制止。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