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城市看海”何时休?

2016年06月03日 10:48   来源:中国江西网   田影

  武汉晚报6月1日消息,从当天凌晨0时2分至10时5分,武汉中心气象台在10小时内发布15期暴雨预警信号,包括6期暴雨红色预警。武汉开启看海模式,多条街道被淹,交通严重受阻行车困难,已开启看海模式。(澎湃新闻6月1日)

  “城市看海”,饱含讥讽含义的名词,成为当今城市下雨场景的“代言”。“井盖吞人”、“城市看海”这些看似“天灾”的背后,难道就没有“人祸”的原因?客观来看,这与恶劣天气、降雨暴增有关。但是由于长期投入不足、疏于维修和管理,我国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速度明显滞后于城市化进程。许多城市排水渠道、管道等设计不合理,排水体系不科学,规模偏小。这些都是城市建设者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欠下的账”。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诟病”凸显。城市用地紧张,地上建筑规模不断扩大,高楼大厦,璀璨路灯,宽阔广场,都彰显了一个城市的“魅力”。城市的建设者的业绩也“一目了然”,但是排水系统建设所“欠下的账”,每逢暴雨倾注,就会出现“城市看海”的一幕。现在排水技术足以解决内涝问题,很多城市也在努力解决这一顽疾,构建“海绵城市”,然而“城市看海”还在“持续发酵”。

  除了积极开展积水点改造,管网更新,这种“头痛医头,脚痛一脚”的局部工程,作为城市建设者,应该树立全局观念,整体思想,城市建设要将城市“渗功能”纳入城市规划体系,进行更长远的规划,防患于未然。对于城市内涝,需要强化公共管理和应急机制,也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避免“九龙治水”乱像发生。规划、交通、水利、气象等部门要通力合作,形成合力,面对“险情”及时沟通和处理。

  排水系统不畅,关键原因是城市管理者急功近利的错误政绩观。解决“城市看海”这一现象,需要为民众福祉深谋远虑的责任心。政绩观的转变,需要制度发力,将排水系统等“隐性工程”纳入政绩考核,让城市管理者更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涉民生,解民情的排水工程中。本着对市民负责、为民服务的态度,建设“隐性工程”,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大事。做好城市规划,做好排水体系建设,让“城市看海”一去不复返,势在必行。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千年“下水道”莫毁于今朝    2014年06月13日
  • ·城市变汪洋是不容忽视的大问题    2013年07月09日
  • ·城市内涝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2016年06月1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