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看海”何时休?

2016年06月03日 10:48   来源:中国江西网   田影

  武汉晚报6月1日消息,从当天凌晨0时2分至10时5分,武汉中心气象台在10小时内发布15期暴雨预警信号,包括6期暴雨红色预警。武汉开启看海模式,多条街道被淹,交通严重受阻行车困难,已开启看海模式。(澎湃新闻6月1日)

  “城市看海”,饱含讥讽含义的名词,成为当今城市下雨场景的“代言”。“井盖吞人”、“城市看海”这些看似“天灾”的背后,难道就没有“人祸”的原因?客观来看,这与恶劣天气、降雨暴增有关。但是由于长期投入不足、疏于维修和管理,我国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速度明显滞后于城市化进程。许多城市排水渠道、管道等设计不合理,排水体系不科学,规模偏小。这些都是城市建设者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欠下的账”。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诟病”凸显。城市用地紧张,地上建筑规模不断扩大,高楼大厦,璀璨路灯,宽阔广场,都彰显了一个城市的“魅力”。城市的建设者的业绩也“一目了然”,但是排水系统建设所“欠下的账”,每逢暴雨倾注,就会出现“城市看海”的一幕。现在排水技术足以解决内涝问题,很多城市也在努力解决这一顽疾,构建“海绵城市”,然而“城市看海”还在“持续发酵”。

  除了积极开展积水点改造,管网更新,这种“头痛医头,脚痛一脚”的局部工程,作为城市建设者,应该树立全局观念,整体思想,城市建设要将城市“渗功能”纳入城市规划体系,进行更长远的规划,防患于未然。对于城市内涝,需要强化公共管理和应急机制,也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避免“九龙治水”乱像发生。规划、交通、水利、气象等部门要通力合作,形成合力,面对“险情”及时沟通和处理。

  排水系统不畅,关键原因是城市管理者急功近利的错误政绩观。解决“城市看海”这一现象,需要为民众福祉深谋远虑的责任心。政绩观的转变,需要制度发力,将排水系统等“隐性工程”纳入政绩考核,让城市管理者更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涉民生,解民情的排水工程中。本着对市民负责、为民服务的态度,建设“隐性工程”,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大事。做好城市规划,做好排水体系建设,让“城市看海”一去不复返,势在必行。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