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需警惕“变味”车补

2016年06月03日 10:41   来源:华声在线   

  公随着公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昔日的“车轮腐败”得到了有效遏制。但与此同时“车轮上的懒政”却又在一些地方悄悄滋生。根据新华社记者的采访,在湖南、河南、山西等地,个别地方干部抱怨申请不到公车,或车补不到位,出现了“没公车不愿下乡”“尽量少下乡”的情况。(5月30日网易新闻)

  公车改革,是党中央从全局考虑做出的重大决策,启动两年来可谓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有效降低了公务用车费用,提高了公车的利用率,忧的是个别干部“没公车不愿下乡”放不下所谓的领导“架子”,以没车为由,打起了“小算盘”,车补变了味,被当作是福利“只进不出”。由此可见,公车改革仍然任重道远。

  公车之忧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也有客观。客观上来说,既有部分地方特别是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加上车辆少导致出行难,让部分无车的干部“望山却步”,也有车补落实不到位,私车公用报销无门,干部“倒贴”,更是因为公务租车平台“难产”导致目前没能有效填补公车改革后干部用车难的“空白”领域。主观上来看,部分干部高高在上的特权思想作祟,没有车就不下乡,不作为、慢作为的懒政思想占“上风”。

  目前来看,如何解决好下乡用车问题是党政机关面临的共同难题。解决好公车改革的一系列问题是当前中央深化改革的重要议题,也是对社会主义的有益补充。因此,多管齐下消除“借口”,转变车补当福利的“歪风邪气”势在必行。

  以令率人,不若身先。各级机关中的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做好带头示范作用,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同样的道理,其身先,也能不令而行,不怒自威。作为领导都能“跑步”下乡,下属又有什么资格“高高在上”呢?因此,只要领导干部能正确对待公车改革并将改革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那公车改革就能顺利完成。

  要想马儿跑就要给马儿草。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基本上都是家中“顶梁柱”,每月工资既要补贴家用还要补贴“公用”怎堪使用,入不敷出之时当然惟有想法设法减少“公用”以图“节流”。而如果车补就像吊在驴前面的那根“胡萝卜”

  一样可望而不可及的话,又岂能不浇灭干部的干事激情?因此,车补不能成为画饼充饥的救急,而要实实在在的落实到位,要让“马儿”有草可吃,干事、下乡也才更有积极性,才有力量跑得快、跑得赢。

  完善的配套软硬件建设是保障。公车既然已经改革,那与之相配套的租车平台的建设就要积极跟进,满足地方干部下乡的“刚性需求”,否则就会有“刚需”的留白需要我们花更多的人财物去“填补”。另外,建立车补整合制度,在尊重个人意愿的基础上,将车补资金统筹到集体账户中,通过单位统筹兼顾,统一调度,提高公车利用率。当然,我们也要加强对机关管理制度的完善,通过制度约束干部以各种“借口”

  拒不下乡的行为。

  总而言之,公车改革不是干部不下乡、少下乡的借口,车补更不是福利,它是干部努力认真干事的“经费”,我们既要看到公车改革之忧也要努力去改变去解决这一难题,客观不是理由,主观才是根由,任何以公车改革为“挡箭牌”的行为都是一种懒政,一种不作为慢作为,我们要以此为契机,狠抓工作作风建设,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