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杂粮、一个鸡腿还有两本儿童读物,这是5月31日一起超市盗窃案的所有被盗物品。嫌疑人是一位80后妈妈,因为没钱给孩子补充营养,加上六一儿童节到了,所以一时糊涂做出傻事。而“最心酸的儿童节礼物”感动了所有人,现代快报联合新浪江苏发起微公益募捐活动,短短两个多小时,捐款额就超过了30万元。(6月2日《现代快报》)
仅凭偷窃一点杂粮、一个鸡腿还有两本儿童读物,的确还不构成犯罪,经过警方批评教育后便可放人。但是,无论所涉及物品多少、价格高低,偷窃总归是偷窃,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原因,都不应该成为被原谅的理由。否则的话,公平与正义将荡然无存,社会的文明进步将无从谈起。
诚然,一个生活本就不宽裕的家庭,又遭遇孩子重病,确实值得同情;有善良的爱心人士伸出援手,既充分体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又透露出满满的社会正能量。可是,媒体却不该以“最心酸的儿童节礼物”为托词,发起所谓的爱心募捐。这样做,不仅会造成民众的爱心泛滥,也可能产生误导作用,甚至向社会发出错误信号。
也就在前两天,出过一起让人啼笑皆非的事,四川一名16岁少年为了圆“发财梦”,竟然犯险藏身货机,企图偷渡去迪拜。起因就是此前媒体的一篇报道:《迪拜乞丐富得流油,月收入47万人民币》。当然,媒体报道此事也许只是想向公众呈现一个“奇妙的世界”,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无形中就把人“带进了沟里”。
就因家庭困难无力在儿童节当天给生病中的孩子购买节日礼物,这位母亲行窃不仅没有受到处罚,反而还因媒体的运作而获得30万元的爱心捐款,世上还有这等好事。这会不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只要目的正义,手段是否合法就可以不予计较?假如再有家中老人、重病中的亲人有什么需要,或者是残障人士受生活所迫,就可以不择手段地去获取?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会不会也给未来执法设置了不小的障碍,执法人员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戴上没爱心、不人性的帽子,从而让他们在执法过程中缩手缩脚。
其实,媒体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希望借助自身平台传播广泛的优势,来呼吁社会为他们提供帮助,本无可厚非。但是,完全可以采用对困难家庭深度报道的方式,来引导社会的关注、爱心人士的捐助,而不是用一些“喙头”来吸引公众的眼球。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