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骗捐的后果可能是“一方有难、八方旁观”

2016年06月03日 07:33   来源:工人日报   周有强

  据5月28日《工人日报》报道,多年前,一名大学生获得捐助者曾鹏宇的帮助,后来他遵守承诺连本带息还了钱。当媒体表扬了曾鹏宇的善举之后,却引来超过4000人找他求助,总金额超过5000万元,但大多都是不靠谱的骗捐信息。无独有偶,5月30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北京一家网络众筹公司在一年之内发起2.3万多例医疗个人求助项目,筹款总额超过1.8亿元。而求助者往往夸大治疗费用、善款用途不明,部分病人利用人们的同情心“卖惨骗捐”。

  不可否认,不少身处困境中的人通过网络求助或募捐获得了帮助,但网络的匿名性与信息的不对称性,也让一些人滋生了骗捐敛财的心理并付诸行动。

  从杨彩兰利用天津港爆炸事件捏造虚假消息骗捐10万元,到李娟谎称因救人被野狗咬伤骗捐超过80万元;从“知乎女神”演“双簧”骗取超过15万元善款,到明星李小璐被“母爱”骗了高额善款……层出不穷的网络骗捐事件,不断挑战着公众的同情心底线。

  骗捐之所以可恶,是因为它骗了人们的爱心,撕裂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还折损了整个社会的诚信生态;而可怕之处在于大量骗捐信息会“堵住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求助的出口”——曾鹏宇做过一个统计,他收到的500多条陌生求助中,真正因为疾病或困难需要帮助的只有9位,不到2%。真实求助信息被淹没在汪洋大海般的骗捐信息中,有多少人会看到、相信并施以援手呢?

  网络骗捐事件频发,反映出监管机制的漏洞。在现有法律框架下,个人求助“法无禁止即可为”,但又不属于私人募捐,因此不在新《慈善法》的调整范围之内。尽管骗捐行为情节严重、涉嫌诈骗而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惩罚总是在骗捐发生之后。而网络骗捐的广泛性、受害群体遍布各地、单笔金额达不到立案标准等原因,都会增加举报成本和维权难度。

  那么,如何对待骗捐行为呢?

  从法律和监管层面上讲,核心的工作一方面是完善相关法规,另一方面是对求助者、募捐者、网络筹款平台、网络善款等加强规范和监督。但作为现代社会的公民和潜在的捐(受)助者,自身公共意识的培养也不可或缺。我们不能因为有骗捐的情况存在,就吝惜爱心;也不能因为“爱心泛滥”,就给骗子可乘之机甚至纵容恶行——爱心是一件“易碎品”,一次又一次的骗捐是在侵蚀社会诚信系统,也是在稀释和戏弄个体的同情心,而后果恐怕是人们在别人“一方有难”时,变得冷漠甚至“八方旁观”。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