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筑牢国家教育考试“最后一道防线”

2016年06月01日 09:49   来源:深圳特区报   王琳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于6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法明确在国家教育考试中抄袭、带小抄、代考等多种作弊行为,除可以被取消考试资格或成绩外,情节严重者可以被“禁考”一到三年,甚至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乃至刑事追究。

  当然,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并不具体规定犯罪与刑罚,那是刑法的事。去年11月1日,刑法以修正案(九)的形式正式将“作弊”入刑。具体包括在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条后增加了一条,“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现行刑法除规定组织作弊要受到刑罚处罚外,对考试作弊的行为人和帮助作弊的行为人也详细规定了刑责,且对此类犯罪行为最高可判处七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惩罚力度明显提升。

  替考也是近年来常见的考试作弊手段,现行刑法对此明确规定,“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第一款规定的考试的,处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这也意味着,替考中的替考人和被替考人均可构成犯罪,且都要受到刑罚处罚。

  但在整个法律责任链条中,只有刑事责任肯定是不够的。对违法行为而言,刑法具有最后手段性,如果运用道德、风俗、习惯等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手段和民事、行政等其他法律手段能够有效规制违法行为时,刑法作为“最后一道防线”大可备而不用。

  对考试作弊而言,入刑的条件其实很严苛:只有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作弊的,才有可能进入刑事究责。而行政责任则不然,它的覆盖面更广,针对的违法行为更普遍,在个案中的适用也应当更多。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是不同的法律责任承担方式,它们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是否超过了刑法规定的界限。如果超过了这个界限,就构成犯罪,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如果没有超过这个界限,就只构成违法,应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

  过去对于考试作弊的处置,正式进入刑事究责程序的少之又少。由于作弊人多为学生或刚离校不久的毕业生,在处罚上也往往被宽容。这种“父母式司法”在某种程度上纵容了作弊之风日盛。

  修订后的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作弊责任体系。过去是不刑究就没事,现在作弊即使未进入刑事司法程序,也有行政处罚在等着,比如,取消考试资格或成绩,情节严重者“禁考”一到三年,甚至受到治安管理处罚。

  严防国家教育考试作弊,行政手段和刑事手段都不应被冷落。(作者系海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