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实施以来,“围着轮子转,隔着玻璃看”式走马观花的下乡走访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地开展政府购买服务或集中调配车辆的形式,提高了公车的利用率。但记者在河南、湖南、山西等地采访时发现,个别地方干部抱怨申请不到公车,或车补不到位等,出现了“没公车不愿下乡”“尽量少下乡”、车补当成新福利的情况。(5月29日 新华网)
车改自实施以来,从中央到地方,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收效也各不相同。“没公车不愿下乡”“尽量少下乡”的问题,多下乡多吃亏问题,在现实中并不鲜见,不少干部当中也有这样的认知。如果不加以纠正,不完善相关的配套建设,车改就很难收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反而成为影响车改的掣肘。
车改的目的是降低公车在使用中的不必要支出,降低行政成本。通过发放车补给工作人员,就是为了堵塞漏洞,在车改运行中,存在不足和漏洞,尤其要正视,需要尽速加以完善才行。
车改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公车租赁业务的不完善。有的地方根本就没有公车租赁业务,加之到农村、山区、林区等地区,有的出租车也不愿意前往,增加了公车租赁发展的难度。二是车补不到位问题。有的地方公车早早取消了,但由于各种原因车补迟迟发放不到位。增加了干部的后顾之忧。有的地方甚至还在行政编制的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身份上采取不同措施,也在不同编制人员之间形成了攀比的情况。
破解“把车补当福利”“没公车不愿下乡”问题,需要多管齐下才能收到实效。一是要建立成熟完善的公车租赁市场,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到公车租赁业务,建立健全公车租赁配套制度,形成适应不同地形和工作需要的租赁车机制,便利机关工作人员外出办公,堵住“没车就不外出办公的嘴”,破解干部返程靠捎的尴尬局面,提高外出办公的效率。
二是还要扬起监督的鞭子。对那些把车补当成福利的人,拿着车补不下乡,或少下乡,要在工作取得成效与车补领取上相挂钩。对于拿车补不下乡、少下乡的,要相应扣减甚至停发车补,破除“干得越少,赚得越多”的现状。对于那些确实需要经常下乡的干部,车补发放需要考虑实际支出,避免“干得越多亏得越多”的尴尬。
“没有车就不外出办公”,实质上仍然是“围着轮子转、隔着玻璃看”的变种和延续。既要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又要照顾现实办公需要,还要解决部分人员的习惯性懒惰,车改之路,并不应该止于公车取消了,还要问问公车取消之后工作开展情况,车补的实际效用。如此,才能杜绝“车补变新福利”和“没公车不下乡”的现实问题,才能最终达到车改的目的。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