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公车改革自此全面推进。按照要求,地方党政机关在2015年底前完成。根据该时间表,目前地方车改应该已经完成,而实际情况如何?国家发改委此前表示,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存在很大差异,推行起来相对较复杂。新京报记者调查梳理发现,临近2015年岁末时,多省份加大车改推进力度,力争在新年前取得阶段性进展,并在2016年彻底完成此轮公车改革。(1月3日《新京报》)
随着省级车改大幕渐落,车改向市县、乡镇等基层推进,已然摆上了日程。然而,由于各地情况不同,地方车改也出现了参差不齐的情况。地方车改如何,直接关系到车改本身的成败与否,也关系到能否降低行政成本。车改时限已至,尽早完成地方车改,着实需要临门一脚。
然而,车改并非简单的砍掉公车数量这么简单,还需要消化掉司机等内勤人员,还要考虑到不同地方的经济水平,还要考虑到不同岗位外出、下乡等不同情况,甚至还要防范车改过程中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实,因此,车改所需要的临门一脚,既需要“刀刀见血”的勇气,更需要“招招健身”的智慧。
早在本轮车改推进初期,国家车改办就明确表示,车改过程中发放的车补费用是一项行政办公补贴,而非新增福利。
与此同时,地方车改也面临不少问题。前几天,就曾有媒体曝光某地被查封的公车仍然大摇大摆的在道路上行驶。这或许仅是车改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新变种。有的人领着车补仍然占着公车,有的人为了省下自己的车补,可能会拖着办事,或者让接受服务的人、被管理者到机关里来办事,有的可能存在长期向被管理的单位、企业“借车”,以此把交通费用和外出的麻烦转嫁给行政相对人。如此这些车改问题,必须在地方车改中给予制度性的关注与解决。
即便是经过批准得以保留的公车,也要加强监管,防止改革后的公车继续被私用、滥用问题。
推进车改,是一项改革,并非仅仅是改没改的问题,而是改革取得成效没有。因此,不管是媒体,还是相关车改职能部门,不能仅凭车改的地区数、单位数来向媒体自夸,而要在车改收到实效上来自证成功与否。
车改成功与否,可以用三个标准来衡量,一是改革省没省钱,只有降低了交通支出的车改,在一定程度上才能算是成功的车改。二是办事效率能否得到保障。车改的目的,既是要省钱,但最后还是要提升办公成效。倘若有人借车改而不办公,或慢办公,这样的车改就难说成功;三是车改能否做到精准匹配。使车改更符合所在地、所在单位实际,如存在路况不好、公共交通不够发达等问题,社会化车辆租赁服务机构可能发展不成熟,这些问题需要系统配套解决。
车改的大限已至,推进进度如何,效果如何,考验着各地车改的态度和智慧。因此,不管是从制度性建构,堵住“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还是从实际出发解决现实问题,都需要车改“树正气、接地气”。既要降低行政成本,还要切实提升办事效率,恐怕还需要监督这支“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顶,时刻全方位的加强问责才对。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