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以来,一些干部反映,车补被当成了一种新福利。经常下乡、花费较多的干部反而觉得比较吃亏。“干得越少,赚得越多”使少数人打起了“小算盘”。一些地方地出现了“没公车不愿下乡”“尽量少下乡”的情况。《西安晚报》5月29日讯。
本来,实行公车改革和车补是为了压缩财政支出,调动广大公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说,公务补贴不是福利而是责任。既是为节省财政资金,更是为了推进公平和促进工作。过去由于领导配有专车,大多数人员没车可坐,开展工作或下基层乘车都要自己掏腰包,或多或少影响了工作积极性。现在有了公务补贴,就应该积极主动去开展工作,而不应把补贴当做福利,只享受不干事。
如今,从中央到地方公车改革已成大势所趋,民心所向,越来越多的地方已经完成车改并实行了“车补”,这本是好事。可令人遗憾的是,一些地方和少数基层干部却曲解了这项改革的根本意义,把“车补”当成了福利,光拿钱而不愿干事。值得引起重视兵营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改善,否则,这项改革就失去了意义,形成了新的不公和养成懒惰作风。对打造勤廉高效政府产生了不该有的副作用。
实行量化考核,确保工作成效。之所以会出现没有公车不愿下乡,“车补“沦为福利现象,固然有很多原因,但主要还是缺少工作考核机制,或者是虽然有但却形同虚设,大家你好我好他也好,干多干少一个样。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健全的考核制度也就没有工作压力。因此,所有政府和各部门都应建立健全规范的考核制度,针对不同情况把目标责任分解到人,量化考核指标,做到奖惩兑现,不打和牌。尤其是平时要加强检查落实情况,好的表扬奖励,差的批评整改。尤其是政府和部门主要领导不但要身先士卒,做出表率,而且还肩负着督促检查各项目标任务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出。例如部属下基层调研,去没去、是不是常去,通过经常检查汇报就能掌握真实情况,还可以到基层去了解,听听农村基层干部尤其是广大群众的反应就一目了然。有针对性的加大督促力度,推动干部们多下基层,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切实履行职责,贵在个人自觉。领导督促检查不可缺少,个人自觉更是难能可贵。身为公务人员,要说对得起党和人民可能有人可能说是大道理,但起码对得起自己所拿的工资福利,做到在其位谋其政。自古就有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之说,古代官吏尚知如此,何况我们是人民公朴,更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该该干的事情做好。决不能作风漂浮,贪图享受和计较个人得失。既然我们选择这份职业,就要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怎么能没有公车不下乡,拿着“车补”不干事?要做到不等不要,不攀不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就拿下基层调研来说吧,不但是我们干好工作的基础和保障,而且还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我们顺利开展各项打下坚实的基础和思想保障,加快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步伐,早日实现富民强国的伟大中国梦。再退一步说,我们干好工作虽然不该为自己着想,但领导和群众自然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有助于我们的进步和发展。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