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期待“微公益”净化慈善土壤

2016年05月27日 10:20   来源:长江日报   单士兵

  日前落幕的第三届“CCTV慈善之夜”活动,向人们呈现了有关慈善的生动故事。其中有很多凡人善举在普通人群中引发的爱心传递,让人感受到当前慈善生态的“润物细无声”特点。

  “珍妮电台”就是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年15岁的包珍妮,1岁时就被确诊为脊髓性肌肉萎缩症,随着年龄增加,她的肌肉不断萎缩,现在,只能用呼吸机帮助珍妮维持微弱的生命。但珍妮并不悲情,努力让自己的生命更有光彩,她把自己的感悟、理想通过珍妮电台传播出去。珍妮纯净的声音濡染了很多心灵,通过人们的爱心接力,珍妮的愿望也得以完成。

  还有寄一本书,写一首诗,唱几句歌词……这些也都是慈善。慈善从来就不只是捐钱,有时只需要献上一点耐心,制作一张爱心卡片,给予几句精神抚慰。这样的“微公益”,也并不需要进行宏大叙事来包装,只要让其在健康的文化土壤中静水流深,就会有更多人参与进来,来让慈善成为一种公共生活方式。

  良好的慈善文化才是公益行为的源头活水。公益慈善,说到底就是要靠公共意识和精神自省,而不能靠道德捆绑。这意味着,那种由民间自发生长的慈善文化,更为健康,更具活力,更容易驱动人们的慈善行为。在经历一系列慈善风波之后,面对当前出现的各种“微公益”行为,是应该学会从中去提炼出更接地气更为熨帖人心的慈善文化,来为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提供更为纯净的土壤。

  而慈善文化的培育,本身又是一个艰巨而长远的任务,是涓涓细流凝聚为大江大海的过程。那种只知道把目光聚焦在某个富豪是否“裸捐”,声讨他们“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其实很空洞,也难以转化出更多的慈善力量。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在这个自媒体正在勃发生长的年代,人们通过新的技术平台支持“微公益”行为,不论是对慈善文化的传播,还是对公益实践的推动,当前都迎来了难得的机遇。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慈善活动要拱卫善意    2016年06月14日
  • ·做慈善理应怀有一份单纯    2016年04月25日
  • ·逼捐,逼不出慈善未来    2016年04月22日
  • ·慈善法充分彰显现代慈善新理念    2016年03月2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