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微公益”净化慈善土壤

2016年05月27日 10:20   来源:长江日报   单士兵

  日前落幕的第三届“CCTV慈善之夜”活动,向人们呈现了有关慈善的生动故事。其中有很多凡人善举在普通人群中引发的爱心传递,让人感受到当前慈善生态的“润物细无声”特点。

  “珍妮电台”就是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年15岁的包珍妮,1岁时就被确诊为脊髓性肌肉萎缩症,随着年龄增加,她的肌肉不断萎缩,现在,只能用呼吸机帮助珍妮维持微弱的生命。但珍妮并不悲情,努力让自己的生命更有光彩,她把自己的感悟、理想通过珍妮电台传播出去。珍妮纯净的声音濡染了很多心灵,通过人们的爱心接力,珍妮的愿望也得以完成。

  还有寄一本书,写一首诗,唱几句歌词……这些也都是慈善。慈善从来就不只是捐钱,有时只需要献上一点耐心,制作一张爱心卡片,给予几句精神抚慰。这样的“微公益”,也并不需要进行宏大叙事来包装,只要让其在健康的文化土壤中静水流深,就会有更多人参与进来,来让慈善成为一种公共生活方式。

  良好的慈善文化才是公益行为的源头活水。公益慈善,说到底就是要靠公共意识和精神自省,而不能靠道德捆绑。这意味着,那种由民间自发生长的慈善文化,更为健康,更具活力,更容易驱动人们的慈善行为。在经历一系列慈善风波之后,面对当前出现的各种“微公益”行为,是应该学会从中去提炼出更接地气更为熨帖人心的慈善文化,来为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提供更为纯净的土壤。

  而慈善文化的培育,本身又是一个艰巨而长远的任务,是涓涓细流凝聚为大江大海的过程。那种只知道把目光聚焦在某个富豪是否“裸捐”,声讨他们“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其实很空洞,也难以转化出更多的慈善力量。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在这个自媒体正在勃发生长的年代,人们通过新的技术平台支持“微公益”行为,不论是对慈善文化的传播,还是对公益实践的推动,当前都迎来了难得的机遇。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