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做慈善理应怀有一份单纯

2016年04月25日 08:09   来源:央广网   许大为

  近日,在云南民族大学卖豆浆的韩清突然走红网络,而在这所大学的校园里,被称为“豆浆哥”的他知名度更高。原来,韩清在日常经营中接触到不少贫困学生,为了能让他们能够安心读书,韩清决定,自己每卖一杯豆浆,就捐出 0.2 元。截至去年 12 月底,韩清已经向学校里的 11 名学生捐了 1.5 万多元。

  韩清的行为,不禁让人感动。“为了赚钱,我吃过很多苦,所以我希望能在经济上帮一帮那些经济困难的学生,让他们能够安心读书,有一个好的未来”,这就是韩清做慈善的初衷。而对于他帮助过的同学,他也从来没有联系过。他的言行也让我们再一次看到,发善心行善举本应怀着的单纯。

  这份单纯,源于施助者内心的自觉,体现在对名利的疏离。有了内心的自觉,才不会认为施助者对受助者更具道德优势,有了对名利的疏离,才不会将受助者置于舆论高度关注的境地。因此,有了这份单纯,慈善也才能使受助者的人多一份从容,少一些窘迫。

  可我们也看到有些人做慈善或以“恩人”自居,或将其当成出名的手段,更有甚者还要博得个“首善”的名号才肯罢休。虽然我们不能否认这种慈善中所包含的积极价值,但本应是出于内心自觉,体现自身修养的善行善举,最终成为一件博得名利的工具,充满了浮躁喧哗气息。在闪光灯下,在电视机中,慈善最终成为受助者感激涕零,施助者功成名遂的画面。

  做慈善所应怀有的单纯,同样不能对他人进行舆论绑架。做或者不做,做多还是做少,都是个人自由。做慈善向来有着高尚的光环,它能给施助者带来内心的满足和快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因为这是个人的自觉行为,而非强制或者摊派。公众乐于做慈善的环境有待于这种社会风气的形成和个人认识的不断变化,而强制性的慈善从来不会长久。

  每个人的能力或有大小,但这从来不是做慈善的障碍。 2 毛钱或许微不足道,但它所包含的善心却与一张巨额支票的善心是平等的。泰山不拒细壤 , 故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 , 故能成其深。当我们都能以单纯快乐的心态做一个施助者,慈善事业才会更加健康。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慈善活动要拱卫善意    2016年06月14日
  • ·期待“微公益”净化慈善土壤    2016年05月27日
  • ·逼捐,逼不出慈善未来    2016年04月22日
  • ·慈善法充分彰显现代慈善新理念    2016年03月2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