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电话实名制还需配套制度跟上

2016年05月26日 07:57   来源:武汉晚报   杨京

  日前,工信部网络安全管理局发布通知,要求各基础电信企业确保在2016年12月31日前本企业全部电话用户实名率达到95%以上,2017年6月30日前全部电话用户实现实名登记。对在规定时间内未补办登记手续的用户,暂停其通信服务,并再次催告其补登记。在催告期满仍未补办登记手续的,依法停止通信服务,号称“史上最严电话实名制”。

  早在2010年,工信部就宣布实施手机用户实名登记制度。在2013年,工信部还曾出台《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和《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规定》。如今重提电话实名制,还出现了“不实名就停机”的说法,管理部门的决心可见一斑。

  各类欺诈行为、垃圾短信、骚扰电话之所以层出不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非实名登记下的“黑号”泛滥,不仅迷惑性强,执法部门进行追查的难度也随之加大。电话实名制的实行,对净化通信环境、保障通信安全的确有很强的积极意义。

  虽然值得点赞,但“实名制”并非立竿见影的灵丹妙药。显而易见的是,电话实名制的口号喊了多年,却依然成效有限,其原因肯定不在技术不成熟,关键还在执行的力度。

  对于通信运营商来说,特别是新兴的虚拟运营商,新增用户带来的丰厚利益难以割舍,要求实名登记的动机往往并不强,甚至可能出现工作人员与号贩子结成“同盟”的情况。要规范企业行为,从源头上把实名制落实,还需要下一番功夫。

  对居心叵测者而言,最担心的并非是实名制本身,而是随之而来的严格监管和处置。实名制登记虽然加大了违法的难度,但“改号软件”等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演变,要彻底杜绝肯定不会一劳永逸。要让实名制的正面效应最大化,监管手段也需推陈出新,避免落入“防君子不防小人”的境地。

  另外,电信诈骗等现象能有生存空间,除了“非实名”之外,用户信息泄露也是一大重要因素。有人担忧实名制的普及,会加大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反而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既然用户已将个人信息拱手交出,那运营商和管理者理应负起责任,从技术、法律等多个层面完善用户隐私保障体系,并辅以相应的追责制度,让公众真正拥有安全感。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