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落实最严电话实名制需要精细化监管

2016年05月25日 15:16   来源:南方网   史洪举

  工信部主管媒体《人民邮电报》官方微信发文称,工信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基础电信企业确保在2016年12月31日前本企业全部电话用户实名率达到95%以上,2017年6月30日前全部电话用户实现实名登记。对在规定的时间内未补办登记手续的用户,基础电信企业要暂停其通信服务,并再次催告其补登记,在催告期满仍未补办登记手续的,基础电信企业要依法停止通信服务。(5月24日《新京报》)

  实名登记应该是保护公众免受电信诈骗、广告骚扰等不法侵害的最有力手段。为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电信条例》,《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规定》等均要求对电话用户实名登记。但由于同行竞争、招揽客户、代办售卡、虚拟运营商管理不严等因素,该制度一直难以有效落实。以致于方便人们沟通的电话沦为诈骗等犯罪的帮凶,且加剧破案难度,让受害者很难挽回损失。

  要想填补之前的漏洞,让“史上最严电话实名制”落到实处,就应推行精细化监管模式。对规定期限内未实名登记者停止其通信服务固然可以起到“封杀”作用,减少未实名登记用户存量。但不能忽视的是,目前对代理商管理松懈,很多代理商或代办点往往无能力也无动力认真核查用户真实身份,让投机者能够用捡拾、收买或窃取的身份证登记入网。而且,虚拟运营商对170号段的监管极其薄弱,导致该号段逐渐沦为诈骗分子的首选,据介绍,来自170号段的恶意诈骗短信占近44%,诈骗电话占近三分之一。

  虽然工信部已联合公安部建立了涉违法犯罪电话号码快速通报关停机制,并以快速关停基础电信企业号码85189个,虚拟运营商号码60202个。但要想让实名登记不留遗漏地全面落实,还需要完善登记制度,可借鉴金融机构办理银行卡的方法,实行人、证、卡一一对照登记模式。无论是电信营业厅直接销售还是通过代理商或代办点销售,均要求购买者或变更业务者出示身份证件并对本人拍照留档。有效避免冒用他人身份现象,这样的话,即便销售者没有能力核实真实身份,拍照留档也会让意图不轨或冒名者有所忌惮。

  此外,有必要实行责任追溯及倒查机制。基础运营商要对销售给代理商或虚拟运营商的电话号码逐一登记,将来有不执行实名登记或电信诈骗者,便可及时查清哪个环节出现纰漏。值得强调的是,除了应对未落实实名登记者处以高额罚款外,还应让其对受害者的损失承担相应赔偿。如据《人民法院报》2015年5月20日报道, 因无法找到对自己进行发送侮辱短信的真正侵权人,河南省滑县一村民将中国移动公司及其代理商告上法庭,后法院判决代理商赔偿原告1万元。

  遏制电信诈骗方面,也存在木桶效应。即电话实名制落实不到位的号段和运营商,必将成为电信诈骗的重灾区,并决定着打击电信诈骗工作的成效。当实名制在代售点或虚拟运营商那里沦为一纸空文时,其他部分的实名制做得再好也无济于事。而无论是电话实名制还是银行账户实名制,都是打击诈骗等犯罪的关键环节。惟有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提升管理水平,实行精细化无缝隙监管,方能全方位全领域贯彻实名登记制度,进而达到治本效果,让民众免受无孔不入的诈骗侵害。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别让电话实名制再“有名无实”    2015年09月01日
  • ·电话实名制是推进信息保护契机    2013年09月03日
  • ·电话实名制需配套跟进    2013年09月0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