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广场舞为何总成“广场武”?

2016年05月24日 08:22   来源:京华时报   

  近年来,“广场舞”被贴上了令人生厌的“扰民”标签,最近又因舞者互掐而再次引来了人们的关注。

  22日,青岛中山公园里,一群老人使用高分贝喇叭吹奏口琴,引起旁边一群练太极拳的老人不满,双方起了争执并互扔东西,闹得民警出动。如何让“广场舞”舞得自由,避免因扰民而不受人待见,成为一道公共考题。

  “广场舞”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不过,“广场舞”的自由不能以侵犯他人享受清静的权利为代价。只主张自己的权利,无视他人的权利,是滋生冲突的重要诱因。

  维护社会和谐,需要强化包括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在内的现代公民意识。权利意识的增长一方面标志着公民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权利意识的增长不能肆意膨胀,应该明确权利的边界,懂得行使权利的先决条件。“拳头止于他人鼻尖”,“誓死捍卫他人说话的权利”,说的就是维护自己权利与捍卫他人权利的统一。只知道自己有权利,不懂得尊重他人的权利,算不得是现代公民意识。可见,现代公民的成长,始终“在路上”。

  其实,“广场舞”并非天然就是“扰民”的代名词。近年来,一直有人希望各地“广场舞”能降低音量,或者让参加者佩戴耳机。如果有人侵入了他人的权利领域,应该有人来高效协调。最近,福建福州就为高考启动了“静音模式”。当地公安部门指导社区对广场舞组织者实行登记,有噪音扰民将进行劝导。落实好利益协调机制,让公民心中有他人,做到爱己及人,“广场舞”一定可以找到合适的舞台,舞出精彩,舞出自由。

  摘编自新华社5月23日电文/李代祥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应该给广场舞立规矩    2016年06月08日
  • ·广场舞“实名制”应慎之又慎    2016年06月08日
  • ·修理摊、广场舞与大学精神    2016年06月02日
  • ·广场舞与“降噪”可以两全    2016年06月0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