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3月起,安徽按照国务院要求开展政府网站普查,截至目前,已关闭各级各类政府网站1938家,其中大部分为基层政府部门网站。最新的网站普查显示,安徽省内政府网站的合格率已达到94.09%。(2016年5月22日人民网-人民日报)
从去年开始的全国政府网站普查工作实施以来,包括安徽在内的各级地方政府网站,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没头没尾”,上级政府、下级部门都不知道哪个机构管;“没规没矩”,政府网站怎样管理、如何规范,制度层面没有具体规定;“没钱没人”,许多基层政府网站建设缺乏资金支持,管理上多是政府工作人员兼职负责……等方面的无序生长的状况。为此,对一些不达标、不规范、影响不好的基层政府网站进行有计划的关停整顿,是维护政府形象的需要。但是,给政府网站瘦身,并不意味着一关了事,更不能让政务服务缩水。
信息公开不躲避。毋庸置疑,关闭不合格的基层政府网站,并进行集约化管理,不仅可以节约财政支出,统一平台后还有利于监管,但是,不管是当初开办政府网站,还是现在开设政府网页,信息公开是最基本的特征和要求,网站瘦身,信息公开的力度不能削减,必须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信息公开、政务公开的要求,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推进行政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和结果公开,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打造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政府网站实质上是网上政府,根本上是要建立起政务大数据,但实践中常常有少数部门不愿意将一些信息公开,不愿意把相关数据放到网上,即使后台统一管理,也无法真正建立起政府数据的资源共享。因此,各政府部门要打破自身信息壁垒,更大力度地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数据资源共享,以公开透明的网上海量信息服务于民、取信于民。
个性服务不打折。个性的,才是有特色的,也才能为群众提供贴心的、周到的服务。政府网站建设与管理,也必须强调个性化服务,满足差异化需求。网站集约化管理、统一平台建设以后,往往会让一些地方和部门的个性化服务受到约束或限制。网站统一后台管理,不能让页面展示变成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必须在满足固定栏目的基础上,设立个性化的自定义栏目,以适应一些地方的个性化、差别化需要,让群众看得到、听得懂、能监督。坚持改革创新,注重精细化、可操作性,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政府网站为载体,推行“互联网+政务”,扩大公众参与,促进政府有效施政,让不同地方的群众有不同的获得感。各级各部门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必须下大力气做好自选动作,从而将集中统一的基层政府网站打造成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地方名片,绝不能一味强调集中统一、规范管理,而使个性服务打折扣。
融合发展不停步。互联网时代,也是融媒体时代。政府网站建设也必须坚持融合发展,在办好政府网站或政府网页的同时,必须将工作重点向政务论坛、政务微博、政务微信以及手机客户端等其他融媒体拓展,不断抢占各类网络阵地,讲好地方故事,传递正能量,为社会公众提供全媒体、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一些地方、少数部门、个别干部,不愿担当、不想作为,更缺乏“开疆拓土”的意识和勇气,满足于守摊子,习惯于等要靠,缺乏干事创业、开拓创新、融合发展的激情,久而久之,不仅会使工作滑坡,更会让阵地丢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同样,网民在哪里,政务新媒体就要到哪里。大力推动政务新媒体建设,形成覆盖全面、功能完备的政务新媒体服务体系,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的内在要求,各级各地政府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充分运用新媒体手段拓宽信息传播渠道,完善功能,健全制度,加强内容和技术保障,将政府网站打造成更加全面的信息公开平台、更加权威的政策发布解读和舆论引导平台、更加及时的回应关切和便民服务平台,从而不断释放“指尖上的正能量”。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有7亿网民,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要有新动力,互联网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这其中不能没有政府网站的一席之地,否则打造阳光政府、高效政府、亲民政府就可能沦为空谈,改革和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也可能被搁浅或阻断。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