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化解产能过剩不能各自为政

2016年05月19日 07:4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部分行业出现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在于,一些部门的政策制定者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思考,误导了资源配置。

  以不能大量储存的电力行业为例,就因为部门各自为政等因素掣肘,呈现明显的产能过剩特征。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从电力体制改革入手

  当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是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原因之一是:地方政府竞相出台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超出社会需求的投资项目提供了生存土壤。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原因是:一些部门的政策制定者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思考,误导了资源配置,加剧了产能过剩的程度。

  以电力行业为例,尽管近几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全社会用电量仍在逐年小幅增加。与此相反的是,发电利用小时数却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呈现明显的产能过剩特征。电是特殊商品,不能大量储存,必须即发即用。因此,如何调节负荷、减少波动,从而降低全社会的用电消耗,是一个系统性的社会工程。

  由于牵涉到各方利益,政府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的职责。欧美一些发达国家都有一支庞大而专业的电力需求侧管理队伍。比如,德国通过政府有形的手,在不增加社会总负担的情况下,把投资电厂的钱用在了房屋的节能改造上。这一方面可避免无效投资导致的产能过剩,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现役机组的发电利用小时数,机组运行的能耗下降,效率大大提高,取得经济和社会的双效益。

  我国电力行业管理主要依靠电网企业,主要手段是实施峰谷差电价,希望通过引导社会错峰用电达到削峰填谷的目的。差别电价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效,但错峰用电打乱了人们的生活生产习惯,实际效果并不如想象的那么明显。

  我国电力行业管理的问题关键在于,缺乏强有力的政策协同,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还不够灵活:发改委主管审批项目、核批电价;地方政府偏好投资拉动,项目落地后往往有万事大吉的想法;因为电价高,有利可图,投资方想尽一切办法去跑批文,投资建设电厂;住建部门制定了建筑节能标准,但对具体实施缺乏有效激励和监督手段;电网部门虽负责需求侧管理,但也只是照单收取电费。这种管理格局使得系统化的需求侧管理呈现碎片化状态,但峰谷差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大。

  仅以河南省为例,2015年录得的空调负荷达到了创纪录的1750万千瓦,占全省装机容量的四分之一,而在10年前,空调负荷只有约400万千瓦。据测算,如果能够通过需求侧管理使峰谷差降低10%,河南省至少可以因此减少600万千瓦的装机,不仅可以减少无效投资200亿元以上,还可大大缓解燃煤排放对环境保护的压力。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从电力体制改革入手。首先,要综合考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设备利用率、环保、用户需求和承受能力等诸多因素,科学合理地确定电厂上网的标杆电价,避免向市场发出只要投资电厂就能赚钱的错误信号。其次,停止新的常规火电厂的核准,通过提升现有电厂的发电利用小时数降低单位能耗,为建筑节能改造国家基金或专项税的建立腾出政策空间,使得政府能够在不增加社会总体负担的情况下,统筹对现有建筑物的墙体和窗户进行节能改造。同时,制定并严格实施用电设施的新节能标准,强制淘汰非节能产品。第三,完善电力需求侧管理专业队伍,制定规则,多措并举,推广实施,监督落实,切实把峰谷差降下来。第四,对部分中小机组进行改造,使其生产转型,承担起供热、固废物焚烧等公共服务功能,以有效削减过剩产能。(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郑 健)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双轮驱动才能解决汽车产能过剩    2016年07月22日
  • ·推动新旧经济融合是当务之急    2016年05月11日
  • ·产能“任性”扩张代价大    2016年04月0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