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李宏宇
杭州2万多小学生被要求养蚕体验生命,家长满城找桑叶。每年春暖花开的四五月份都会让一批杭城家长为之色变——养蚕,是三年级科学教材的“规定动作”。“我在朋友圈里发了张家里蚕宝宝的照片,很多朋友都跳出来,好像全杭州的三年级小朋友都在养蚕,全杭州的家长都在为找不到桑叶糟心。”一位家长说。(5月16日《钱江晚报》)
近些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越来越多的学校搞起了实践活动,但搞了半天,更多的不过是折腾家长。因为这些活动根本不接地气,更没有遵守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点,那就是因材施教。比如这一个《动物的生命周期》课程,为什么非要让每个孩子都养蚕呢?为什么不可以让孩子们凭借自己的兴趣,还有家庭条件来自由选择动物呢?教学实践要落地也要考虑实际,在城市中有多少孩子能够采摘到桑叶?
可以说,当素质教育成了一个单项选择题,那么,就一定会遭遇“满城找桑叶”的尴尬,因为不够多元的教学行为,本质上来说,仍不过是应试教育而已。因为老师不愿意多费心,也不愿意多花精力去辅导孩子,最终折腾到孩子家长头上,好一些的家长会耐心辅导孩子一起养殖,没有耐心的家长便会网购一些蚕冒充。最终好好的一堂课,却变异成教会了孩子们撒谎和玩猫腻。
“满城找桑叶”是对教育者的一个教训,值得教师们反思。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