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博物馆奇妙夜》有了北京课堂版

2016年05月18日 14:03   来源:千龙网   李泽杰

  把课堂搬到博物馆里,这是要模仿美国大片《博物馆奇妙夜》的节奏吗?

  如果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教育就是博物馆的灵魂。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到来之际,位于石景山的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的校外实践课近日正式开班。

  据冰川馆相关负责人介绍,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是本市首个与学校进行课堂教学对接的博物馆,得到了市教委的支持。全市范围内的中小学校,在自然、美术、历史等课程的教学中,都可以把课堂转移到冰川馆,把博物馆变成学生们的永久课堂。

  近年来,博物馆不断进行创新型尝试,为神秘的历史文物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世博会中国馆会动的清明上河图、故宫石渠宝笈特展、首博海昏侯出土文物展,以及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让普通人真实地走近了这些时间的宝藏,领略文化的魅力。

  博物馆正在变成老百姓获得历史知识、提升文化素养的课堂,它的延伸使命是教育功能。如今,中小学课堂正式进驻博物馆,课本里的图片转化成了活生生的实物展现在学生面前,孩子们探求知识的兴趣会更加浓郁,对部分知识的了解也会更加透彻。

  同时,我们期待博物馆课堂能够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遵循参观秩序,形成规则意识,主动保护历史文物。

  据媒体报道,日前,科普大V“@国家动物博物馆员工”在微博写下“每次博物馆里只要来熊孩子,就好不了,破坏力很强。”的文字,并点名批评某所小学,还放上当日该校学生离开博物馆后垃圾遍地的照片。孩子的天性需要释放,规则意识也不能欠缺,在特定场合的行为举止应该受到合理的约束,这样孩子们才能更加健康地成长。

  充满活力的孩子们与新奇的博物馆课堂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走出寂寞的博物馆也别太闹腾    2016年05月20日
  • ·让博物馆“活”起来    2016年05月19日
  • ·博物馆不该排斥熊孩子    2016年05月1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