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媒体致力于学术论文打假,扒出知网上形形色色抄袭案例,一条条高校毕业生(以硕士居多)的“文摘”被晒在网上,让人汗颜。公众会谴责这些研究生的怠惰糊弄和导师的疏于管教,但若往前细想,早在本科阶段,国内高校的本科学术态度和培养机制就已暴露出弊病。写本科毕业论文时,许多大学生不愿下功夫,甚至不具备写一篇合格学术论文的能力,他们敷衍了事,加之答辩要求不严,只求“通关”成功,不问水准。作为文科生,我感到本科毕业论文一直处于很尴尬的境地。
本科生不必竭尽全力写好毕业论文,似乎已成了大家默认的观点。本科生应付完通识课和专业课,已进入大四,前途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在大四第一学期,学生一般处于“放鸭子”状态,学校也给予较大“同情”态度。除了个别心怀学术信仰的导师会早早盯紧论文进度,大部分学生最后一学期才火急火燎应付,且由于最终答辩鲜少有人“挂科”,因此本科毕业论文压力极小。
不知是本科生的眼界和储备实在有限,还是太喜欢挑软柿子捏,我看到文科生的论文主题,常为轻松搞定的“快手菜”,比如漫谈社会背景文化、归纳一档流行综艺节目的基本特征。虽说论文选题并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分,可与之相配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却是检验作者态度的尺度。纵然本科生学识和阅历比较浅,但这不绝非降低论文尺度、放任自由发挥的理由。高校应消除学生的毕业论文“功利心”,鼓励他们尽其所能地进行研究写作,建立缜密的思维方式。
另外,本科的学术培养机制亦存在缺陷。教学计划里,系统介绍调查研究方法的课程甚为稀少,老师讲解完基本概念就得耗去一学期,再仔细解释诸如SPSS软件处理数据的步骤,学生还来不及真正消化掌握,一知半解就得提剑上阵,效果可想而知。若工具只为学分服务,不能为实践所用,课程的开设便毫无意义。我身边不乏有对学术研究葆有兴趣的本科生,写论文勇于啃“硬骨头”,但他们的钻研主要依靠自己摸索和单独向老师请教,深夜抱着电脑、对着教学视频一点点摸索数据处理软件的功能。在平时教学中缺乏学术思维的灌输,突然赶鸭子上架,让学生写出一篇论文,结果可想而知。
此外,我个人认为,部分文科专业以论文为唯一毕业考核方式是欠妥的,因为其专业属性并不局限为服务学术研究。例如中文系除了着力于语言文学研究,也会期待成就几位作家、评论家,那何不呵护学生的原创苗头,让有心有才者在图书馆那张更安静的书桌写下雏凤清声的第一篇?而像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性较强,对于有志投身媒体行业的学生而言,大学四年学习的最终目标是拥有良好、扎实的新闻业务能力,那么将自己实习期间理想的新闻稿件、影像作品作为毕业考核的内容,远比写一篇鸡肋的论文更能代表大学收获。若能在学生阶段独立完成达到社会媒体要求的新闻作品,耗费的心力往往不低于论文写作的付出。
培养目标多元化的专业,就应更人性化地制定毕业考核标准,有志于学术研究者可提交论文,而潜心专攻实务者则递交实践成果,高校进行分类评定。为了走形式而互相应付的本科毕业论文,只会给大学留下无比草率荒谬的句点。
(责任编辑:邓浩)